《烏鴉喝水》教案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8個生字和4個詞語,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鼓勵學生遇到困難要積極動腦,設法解決。
教學重點:
重點:讀準翹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準確掌握"找、看、放、升"的字形。理解"到處、升高"的意思。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難點:提示生字音、形、義的聯系,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課前準備:
1.一幅畫有瓶子、小石子、大石塊和草葉的背景圖及一只頭可以活動的烏鴉(可用破硬紙板做)。有條件的可準備一個與插圖相仿的玻璃瓶,瓶子里裝好半瓶水,一堆小石子。
2.分別抄錄4段課文的4塊小黑板。
3.生字卡片。
4.讓學生留意觀察或做一做:一只裝滿白開水或飲料的杯子,加入一些冰糖,水會怎么樣?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形象揭題,學習生字
1.出示“烏鴉”圖(板書:烏鴉)。
2.烏鴉雖然全身烏黑,長得不好看,可是很愛動腦筋。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烏鴉的課文(板書:喝水),注意看老師寫“喝”字,想一想:“喝”為什么是口字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全文。要求學生端正地拿書,專心看書,認真聽讀。
2.學生自由、輕聲地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詞兒連續,句子不讀破。讀完后給課文第一段標上序號。
三、以讀為主,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段。
(1)烏鴉為什么要喝水呢?誰來讀一段?(出示課文第一段)
(2)“渴”是個生字,再讀兩遍。想一想,“渴”為什么是“氵”?
(3)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點撥:一個人淌了很多汗,太陽又火辣辣地照著,感覺很渴。想想看,“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會是什么樣呢?誰愿意表演給大家看看?
(4)烏鴉跑了許多地方去找水,真著爭啊,誰愿意再讀讀第一段?注意“找”是翹舌音,全班多讀兩遍。
(5)他讀出了烏鴉著急的樣子,全班讀一讀。
2.學習第二段。
(1)這時,烏鴉看見一個瓶子,瓶子里有水。多高興啊!誰來讀一讀這句?“瓶”是后鼻音,再讀一讀。(出示第二段課文)
(2)“看”是生字,再讀幾遍。我們有時為了看清遠處的東西,會這樣做:(老師手搭涼蓬做出遠望動作),所以這個生字可以用什么好辦法記呢?
(3)烏鴉看見一個瓶 子里有水,可是,烏鴉喝不著水,這是什么原因呢?誰業讀第二句?
(4)學生觀察插圖或實物,想象或演示烏鴉把嘴伸進瓶口喝不著水的情景。烏鴉多著急啊,誰再來讀這句?
(5)誰來讀最后一句,注意“怎”和“呢”讀音,多讀幾遍。
3.學習第三段、第四段。
(1)請學生輕聲自由地朗讀三、四段課文,想一想,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
(2)請學生個別朗讀三、四段課文。(出示三、四段課文)
(3)教師引讀:烏鴉想出的辦法是_學生接讀第四段。
(4)烏鴉把小石子怎么放進瓶子里的?誰來演給大家看看?學習“放”,啟發學生自己分析字形。
(5)引導學生觀察:隨著投放石子的增多,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學習“升、高”,“升”就是升旗的“升”,“高”就是“高矮”的“高”。
(6)演示烏鴉喝著水的情景。烏鴉多高興啊,請學生讀最后一句。
四、朗讀課文,鞏固生字
1.個別讀,齊讀全文。
2.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讀生字。
3.描一描生字,記一記“找、怎、呢、法”的字形。完成課后練習2里4個的書寫。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進行思維擴展訓練
1.開展朗讀競賽,朗讀全文。
2.假如你是這只小烏鴉,你還能想出別的辦法喝到嗎?鼓勵暢所欲言。
二、復習,完成課后練習,適當補充拓展練習
1.繼續完成課后練習2。
2.完成課后練習3。先自由讀詞語,再指名讀,最后抄寫。
3.用“找、看、放、升、高”進行擴詞練習。教師在黑板上記下同學們說的詞。最后挑幾個詞讓學生抄下來。
三、說話訓練
請同學用自己的話把《烏鴉喝水》的故事講一講。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品讀感悟全文,體會烏鴉由找不到水的著急到喝著水的高興的變化過程,并充分運用遠教資源豐富的形、光、聲、色于一體的多媒體課件,激發孩子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創設平等、合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實現語文學習的自主化、個性化。
[!--empirenews.page--]我先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動畫復習了前一節課學習的生字詞,接著運用朗讀法、設懸法、課件演示法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體現新課標的理念。緊緊圍繞烏鴉“口渴了——找水喝——喝不著——想辦法——喝到水”這一線索來展開課文的分析。我讓學生獨立思考,把想象的權利和時間交給了學生。在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的時候,重點引導學生體會烏鴉的心情變化,抓住了“口渴”“到處”等詞語的理解,讓學生想象“烏鴉四處找水”的情景,體會烏鴉口渴難耐的著急心情。這樣設計是把學生變成課文中的主人,把文中的重點詞“到處”變成了生活中的形象,并設計了讓學生仔細觀察瓶子及瓶里水的多少這一環節,要求學生用手來比畫瓶口的大小來感受烏鴉喝不著水的原因,再體會烏鴉的心情重點指導學生的朗讀,加深學生的理解。
在第三自然段的分析學習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著水的,我利用課件演示,讓學生觀察烏鴉是怎么放石子的?石子投入瓶子后水有什么變化?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實際操作,利用水瓶及小石子演示,使得學生對“一個一個”的理解更加形象化,再讓學生觀察石子投入瓶子后水的變化,進而對“漸漸”這個抽象詞含義的理解更加透徹,這樣設計的目的也在于為學生提供一個研究問題的情景,讓學生在實驗中自己去觀察、去思考,多方交流,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在這時,我讓學生討論:烏鴉怎么就能想出這個辦法?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烏鴉能喝著水在于它的仔細觀察、愛思考,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無論遇到什么問題或困難時也應該向小烏鴉一樣動腦筋想辦法。另外拓展問題“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么辦呢?”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及言語表達能力,從學生們富有個性的回答中,“烏鴉可以用嘴把瓶子放倒;我送給烏鴉一根吸管;烏鴉可以用石子把瓶子砸碎;我把烏鴉帶到我家去喝水……。”可見,和諧的探究氛圍正在形成,這些,必將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樂學的良好心境。從而有助于自我探究能力的鍛煉、培養、提高。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最大限度地調動思維潛能,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在不斷的討論中產生思維碰撞,閃現思想火花,交流各自看法,這種方式體現了人文思想,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當然,在這節課上,我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指導課文朗讀方面還做得不夠完好,沒有能夠很到位地指導學生的朗讀,這些方面在以后的教學中要自我提高和完善。一年級的語文課堂應該以趣味為主,以學生為準,老師要少講,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如何更好地讓學生都活躍起來,如何更妥切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趣中學,在樂中悟,真正把語文味散發到課堂中,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上要思考提高的重要問題。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我會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 閑暇時,多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廣閱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力爭使自己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