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師執教《四季》一課,在讀到“谷穗彎彎,他鞠著躬說:‘我是秋天。’”一節時,提出了一個問題:“小朋友,谷穗為什么是彎彎的?以下是師生對話的真實記錄。
[案例—]
師:谷穗為什么是彎彎的?
生:因為他在鞠躬呀。
師:可是,不鞠躬的時候他也是彎的呀。
生:因為風吹過來了。
師:可是風不吹的時候他也是彎的。
生:因為谷穗成熟了。
師:對呀!谷穗彎彎是因為他成熟了。
學生做恍然大悟狀,教學進入下一個環節。
[反思]
成人都知道谷穗彎彎是稻谷熟了的表現。老師心目中早已對這個問題有了既定答案。學生的回答即使偏離軌道,也被老師的指引拉回到預定位置。答案是正確的,但正確的背后忽略的卻是與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孩子的思想、情感……
[案例二]
那么,在孩子眼里,谷穗為什么是彎彎的呢?
我們可以來看看下面的處理方法──
師:谷穗為什么是彎彎的?
生:因為他在鞠躬呀,
師:他在向誰鞠躬呢?
生:他在向大地鞠躬,表示感謝。
師:還有不一樣的答案嗎?
生:因為風吹過來了。
師:對呀,調皮的風在和他做游戲呢!還有別的想法嗎?
生:因為谷穗成熟了。
師:真聰明!知道谷穗彎彎是因為他成熟了。別的同學呢?
生:我認為谷穗在跳舞。
師:你的想象力真豐富。
生:我想他是在沉思,回憶春天的故事。(老師作沉思狀)
生:也許他在等待,等農民伯伯來收割吧!
生:我覺得谷穗很謙虛,不管見了誰都低著頭。
師:小朋友說得真好呀,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
[反思]
盡管新課程理念一再強調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但在實際的教學中,這種尊重有時并沒有真正落實。原因之一是,在考試的指揮棒下,老師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受社會大環境影響,教師謀生第一,修行靠后,文學素養缺失,本身就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以至于對學生的童心童言不夠敏感,而且又缺乏一顆寬容之心去小心呵護。最后,課堂成為一個沉悶、僵化的學習場所。
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我想,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要牢記盧梭的這段話,真心理解孩子,認真傾聽孩子,讓他們健康快樂地學習。
[案例三]
第二課時,在學生對課文內容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課前布置學生思考:至少用兩種方法表達自己對某個季節的喜愛,并準備相關材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
師:一年四季多奇妙啊!她們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美麗。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哪個季節?你想用什么辦法來表達對她的喜愛呢?
生:我喜歡春天。畫了一張畫。看,春天來了,柳樹綠了,花兒開了,小燕子飛回來了,春天真美麗!
師:畫得真棒!你是用畫畫的方法表達你對春天的喜愛的。(板書:畫畫。)
生:我也喜歡春天。我會唱《春天在哪里》。(生唱:“春天在哪里……”)
師:唱得真好!歌聲傳達了你對春天的喜愛。(板書:唱歌。)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我也喜歡春天。我會背古詩《春曉》。(生背:“春眠不覺曉……”)
師:聯想真豐富。(板書:背古詩。)
生:我喜歡秋天。在秋天里,有很多果子成熟了。我會背兒歌《秋天到》。(生背:“秋天到、秋天到,果園里真熱鬧……”)
師:好。用兒歌來表達喜愛之情也是不錯的方法。(板書:兒歌。)
生:我最喜歡春天。我把課文改一下。(生讀:柳樹青青,它親親河水說:“我是春天。”)
師:太棒了!你都成了小詩人了。(板書:寫詩。)
生:四個季節我都喜歡。我把課文讀了幾遍。我會背誦課文了。(生背:“草芽尖尖……”)
師:讀得很有感情!我聽出你對四季的喜愛了,這真是好辦法。(板書: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師:(根據板書小結)你們想到的辦法真多。我相信一定還有很多同學能巧妙地表達自己對四季的喜愛之情的。(板書:……)現在,四人小組交流,把你們的好方法說出來和同學分享一下吧!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1、小畫家組:裝點四季的色彩。
(1)學生繪畫作品;(2)介紹收集圖片。
2、小擂臺:
(1) 唱響四季的頌歌;(2)介紹收集的音樂作品。
3、小詩人組:緊跟四季的腳步。
(1)古詩(2)兒歌;(3)小散文。
4、小作家組:抒寫美麗的四季。
[反思]
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每個人都有相對的優勢智力領域。本教學設計,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兩種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對某一季節的喜愛,繪畫、唱歌、誦古詩、背兒歌……學生們各顯其才,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收集資料、學習表演、醞釀展示學習成果等一系列學習活動中去,這一設計關注的是學生優勢智力領域的差異,著眼于發現、開發、展示這些學生用多種方法來表達自己對某一季節的喜愛之情,實現了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之間的有機融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增強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教師及時引導、小結方法,可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增強思維的廣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