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教學,就要有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有規律)。
新課標強調過程(過程要充分展開,就必須精心預設活動步驟)。
新課標更關注學生(學生是有差異的生命體,要適應各類 學生的需求,教學更需要強調預設──做不止一種的預設)。
我覺得新課程的要求更高,更加需要有適應各類學生的精致預設。但這種預設應該是教師頭腦中的潛預設。教師對學生、對教材因該有非常細致和透徹的研究,然后在頭腦中形成非常細致的預設,而且是不只一種預設。考慮到每一種可能,所以新課程不是不要預設,而是比以前更需要預設,需要更精致的預設。但是教師頭腦中有了預設之后,體現在設計上應該是大氣開放的。把精致留在心里,把大氣體現在教學過程上,以板塊代替線形設計,最終達到學生的動態生成。
而生成式的教學過程、目標更多關注的則是學生的需要。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理解和需要因勢利導,自然無為,使目標的實現顯得“潤物細無聲”,“無心插柳柳成蔭”。記得有位教育家曾說過學生越是感到你在教育他們,那么教育的效果就越弱,反之則越明顯。所以我預設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時把細致留給自己,給予學生盡可能多的時間與空間。美國教育家杜威也曾經說過:“個體要獲得真知,就必須在活動中主動體驗、試、改造。”而這樣的教學過程自然形成一個開放、大氣、和諧、精致的課堂。
1、精致的預設+開放的過程=和諧的動態生成:
⑴ 預設需要細致而周到,但是可以板塊呈現,讓教師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回答任意取舍,在教學過程中修改預設的程序,如果教師的預設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有動態的生成,那么我認為這就是成功的預設,同時預設和生成就進入了和諧的狀態。在《雨點兒》教學中我覺得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
〖片段六〗老師在課的開始和結束都提到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這是怎么樣的雨點?”,讓我們來看看兩次提問學生是怎么回答的:
第一次:
齊讀:你們的嘴巴真甜,我一定就知道你們很喜歡雨點。那你來夸夸它吧,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覺得它是一個怎么樣的雨點?(引導學生說說雨點可愛的外形,激發情感)
生1:我覺得它是亮晶晶:
生2:小雨點是可愛的:
生3:雨點胖乎乎的。
第二次:
師:你們真會讀書,都讀懂了小雨點的心思了。你真是和小雨點越來越貼心了。學了課文你覺得他們怎么樣的雨點?
生1:他們是善良的雨點。
生2:他們是有愛心的雨點。
生3:他們是助人為樂的雨點。
(從學生兩次回答中不難看出,學生的思維在成長,通過課文學習,學生生成了自己對雨點的獨特的理解。第一次的回答是淺層的。通過課文的學習,當然老師可以自己設計各種教學環節,最后學生形成了自己對雨點的認識。這種認識不是老師告訴學生的,而是學生自己在腦海中形成的對雨點的感受。這種課堂的生成是寶貴的,, 是和諧課堂的體現。)
⑵ 因為個人水平有限,也出現了我個人的預設對學生起了誤導作用:原本的大雨點是多么可愛、多么自然、多么純樸,那是兒童眼中的大雨點,為我有了大哥哥的潛預設,有了男聲讀大雨點的預設,有了到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的情感預設。這個預設,提前影響了我的主觀活動,最后演變為粗聲粗氣的朗讀。我覺得其實不是不應該預設,而是我個人的預設還不到位造成的。我希望學生對角色有所區別,但自己對角色引導的“度”沒把握好,導致課堂當中對學生產生了誤導。所以我覺得自己在以后教學中,對“潛預設”應該更細致、更周到、更精致。
⑶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不斷生成的。在課程生活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活的生命體的相互碰撞中不斷生成新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程序,乃至新的教學目標。正如布盧姆所說“人們無法預料到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因此,課堂不能再是教案劇的演繹舞臺,而是珍視孩子們變化的學習需要,精心“預設”與即時“生成”相統一的彈性調控過程。
生成──課堂活力的生動體現,因為文本是立體多元的, 師生是充滿生命活力的, 學習過程是動態發展的。但新課標要求教師進行教學預設:
① 學會彈性預設
② 留有自主學習時空。
② 留足經歷過程的時間。
④ 鍛煉教學機智,學會從學生中發現、提取學習資源。 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補充和提升──兩者應相輔相成。不去認真預設,那是不負責任;不善實時生成,那是不夠優秀。
2、教學環境的和諧:
上課,是兒童和老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相互關系來決定的。這種關系就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和諧的合作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課堂情況和教學內容等種種矛盾的解決,最佳的教學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學創造均來自于師生共同創造的和諧的課堂氣氛。要使學生成為具有創新和批判精神的學習者,必須通過創設一種能夠對學生已有的心理能力提出挑戰的教學環境來完成。在《雨點兒》的教學中,我主要通過三條途徑來實現教學環境的和諧。
⑴ 情感共鳴,產生教學合力。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學生接受信息的閥門,積極的情感是學生認識活動的“能源”和“發動機”。師生之間沒有心理溝通,缺乏情感共鳴是難以產生“合力效應”的。從一定意義上講,語文課是情感課,語文課堂更是一塊情感共鳴的教育藝術園地。我在課文一開始就以情感作為紐帶引出文本,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始終帶著喜歡雨點的情緒在學。只有喜歡,學生才能投入到文本當中去,才能和文本產生共鳴。教學最后,讓學生自己成為雨點兒,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去,帶給世界更多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