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菜園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4個生字。
2.認識一些蔬菜,了解有關蔬菜的特點。
3.通過多種形式,激發兒童自主識字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認記十四個生字,了解有關蔬菜的特點。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蔬菜實物九種,多媒體課件一組。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小朋友,你平時喜歡吃什么菜?(指名說)
2.你知道這些蔬菜長在哪里?(菜園里)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農民伯伯的菜園逛逛。(課件展示菜園里)
板書課題:3.菜園里
3.齊讀課題,小老師帶讀一遍,全班讀。這兩個生字小朋友們用什么方法記住它們?
4.用“園”字組詞,比較“園——圓”。
(二)、創設情境,自主識字
過渡:農民伯伯在菜園里種了許多的蔬菜,并把他們帶到我們教室里,想和大家交朋友,大家愿意和它們交朋友嗎?生:愿意。
師:看看這節課,誰交到的蔬菜朋友最多,并記住它們的名字叫什么。(課件展示)
1.這么多的蔬菜,你認識哪些呢?(課件展示九種蔬菜和詞語)指名讀詞語。
(若學生全部會讀,請他當小老師讀,若只讀一部分,啟發學生想一想,不會認的字怎么辦?借助圖片和拼音,記住它們的名字。)
2.展示帶圖片的詞語,齊讀。
3.去掉圖片認讀,分組讀,提示(子、卜輕聲)。
4.師:瞧,農民伯伯把新鮮的蔬菜送到我們班里,下面請大家趕緊瞧瞧它們,并找出詞語卡。
5.學生找蔬菜。(指名找一找蔬菜,親手摸一摸這些蔬菜。)
6.去掉音節認讀,指名讀。
7.師展示一種蔬菜,學生上臺找詞卡,并告訴大家是什么?下面的學生跟讀兩遍。
8.(課件)重點認識本課部分生字。
看課件。師:你們發現沒有在詞語中,有幾個穿紅色衣服的生字娃娃,我們再和它打個招呼。(讀一讀)
(三)、學兒歌,了解蔬菜
過渡:小朋友今天真棒,認識了這么多的蔬菜,都和它們交上朋友。現在老師要看誰的眼睛最亮,觀察最認真,打開課文,自己練習讀兒歌。
1.指名讀。
2.生評價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3.理解兒歌。師:兒歌告訴我們各種蔬菜的特點,現在小組討論。
⑴小組合作思考,討論每種蔬菜都有什么特點?(展示課件幫助理解)
師拿出蔬菜給學生看看、摸摸、聞聞,把蔬菜的特點說一說。
⑵課件展示一種蔬菜,生找出句子讀一讀。
⑶選一種自我介紹。(指名讓多位學生介紹,用上書中的句子介紹。)
師: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扮一種蔬菜來介紹自己。
如:我是黃瓜,我身穿綠衣裳,多美呀!(展示蔬菜)
師:蔬菜不僅好看而且營養豐富,小朋友們吃飯的時候要多吃蔬菜,身體才能越長越健康。(展示課件)
4.把兒歌連起來讀一讀。(看課文讀一讀)
5.兒歌中有幾個生字娃娃,我們再和他見見面讀一讀。(展示課件)
(四)、脫離語境,認記生字。
生字娃娃看到你們學得這么開心,都從詞語和兒歌中跳出來,你們還認識他們嗎?(展示課件)
1.開火車讀:生字娃娃坐上火車了,火車轟隆隆——(詞語卡)
2.生字娃娃搬家,你會讀嗎?展示熟字與生字組詞:我會讀(青菜、土豆、蘿卜、越長越大、小嘴、心中、風雨、公園、又細又長、捉魚、捉迷藏、五角錢)。(課件展示)
3.小白兔摘蘿卜游戲:
師:同學們,菜園里的蘿卜熟了,小白兔想去撥蘿卜,大家和它一起去撥蘿卜吧。(課件展示生字請學生讀一讀)
(五)、小結課文,課外延伸
師:今天,這節課咱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愛上了許多蔬菜朋友,收獲真不少,課后同學們再到菜園或菜市場去走走看看,認識更多的蔬菜朋友,今天你們不要挑食,多吃蔬菜,確保我們身體健康。回家把自己最喜歡的一種蔬菜畫一幅圖送給你的爸爸媽媽,讓他們和我們一起分享今天的學習收獲。
《菜園里》教學反思
一、創設活動 發展主體
陶行知先生說:“要實行學生人體的大解放,讓學生充分享有心靈的自由,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教師積極創設活動,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與實踐,發展學生的主體。怎樣才能使活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更有效?通過一學期教學實踐總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兒童的生活空間是他的成長環境。每個兒童都是在一個個十分具體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這個環境對兒童的影響雖然是不知不覺的,但是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它遠遠超過了我們三四十平方米的教室空間。因此,充分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個體學習為主,讓學生親身參與,這就要求教材貼近生活。
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說過:“如果真正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大門而來到課堂,教室的天地就更開闊了。”生活是教學的源泉,也是學生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與生活相融合,讓學生在有趣的生活中學習。在學習《菜園里》一課前,我讓學生走出課堂,課前跟著爸爸媽媽到菜市場去買菜,認識蔬菜、了解蔬菜。學生在自由時空中遇到新事物、新問題,覺得有趣,不自覺動眼觀察、動手收集、動嘴詢問、動腦思索,這不正是陶行知所說的六大解放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直接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二、讓學生有動的時空
充分給予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以個體學習為主,讓學生親身參與,這就必須使教材貼近生活。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說過:“如果真正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大門而來到課堂,教室的天地就更開闊了。”在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與生活相融合,讓學生在有趣的生活中學習。《菜園里》我讓學生走出課堂,課前到菜市場去買菜,認識菜、了解菜。課后,讓學生學種菜。學生在自由時空中遇到新事物、新問題,覺得有趣,不自覺動眼觀察、動手收集、動嘴詢問、動腦思索,這不正是陶行知所說的六大解放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直接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三、讓學生有選擇動的權利
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個性都有差異。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習者為中心,重視學習的個性。在《菜園里》教學中,安排的環節。使學生有選擇的自由,也就是在這樣無拘無束的活動中發展個性,發揮學生主動性,縮短了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還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形成最佳的心理響應。
多少年來,學校的教育活動往往是單向式、強迫式的,在無形中給了學生一種距離。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個性都有差異。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習者為中心,重視學習的個性,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菜園里》一課的教學中,我特意安排這樣兩個環節,一是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蔬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介紹一種蔬菜。觀察蔬菜、描素蔬菜、猜謎語與別人討論。二是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識記生字,可以是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打謎語、組詞、說句子,這樣給學生以選擇的自由,也就是在這樣無拘無束的活動中發展個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讓學生有展示的舞臺
設計豐富的活動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自我展示的學習舞臺,讓學生居于活動的中心,成為活動的主人,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角色效應,強化主體意識,還給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但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很難形成主體意識,這樣的學習者是很難獲得主動發展的。因此,我為了滿足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設計豐富的活動形式。如小老師帶讀、小組賽讀、“找朋友”、“愛心使者”,讓他們在特定的情景中擔任角色,扮演角色為學生提供發展展示自我的學習舞臺,讓學生居于活動的中心,成為活動的主人,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如出示菜園風光圖,此時,教室猶如一片菜園,學生在這種情境下,自然而然地理解“紅綠黃紫真好,菜園一片好風光。”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動,讓學生自己參與,自主選擇,自主體會,自主發展。
動,讓學生愉快地去感受、去體會、去思考、去認識。
動,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