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發現》教學實錄
功!同學們有信心嗎?
生:有!
一、抓住“發現”,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喜歡聽歌嗎?聽聽這是一首什么歌?【板書:“童年”】
(放錄音——成方圓的“童年”:“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秋千上還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著放學,等待回家的童年”)
美妙的音樂,優美的歌聲把學生帶入了一片清純而幻美的世界。
師:難忘的童年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得成長著,有笑,也有淚;有喜,也有憂……童年是天真爛漫的,童年是幸福無比的,童年曾經發生過多么難忘的事,發生過多少有趣的事啊!童年曾有個多少發現啊!
【板書“發現”】
師:誰愿意讀這個詞?
生:讀詞語
師:能跟老師說說你曾經發現過什么嗎?
生:……
……
2、【板書:的】我們來齊讀課題:
生齊讀:《童年的發現》
師激勵:處處留心皆學問,說不定同學們的這些發現日后還能成為一項重大發明,申請個專利呢!不過,這還需要努力,學習《童年的發現》后,你一定會受到啟發。
二、緊扣“發現”,初讀課文
1、檢查預習
師:請大家打開生字表,同學之間互相讀一讀,把字音讀準確了。
(生生互讀)
師:誰愿意來讀
生讀
師:你對“胚胎”這個詞有什么了解?
生:(答不上來)
師:老師這兒有關于“胚胎”的兩項意思,讀一讀,你認為在本文中應該選哪一項?(①在母體內初期發育的動物體。 ②比喻事物的萌芽或起源。)
生選:我選①
師:對,胚胎在這兒就是“在母體內初期發育的動物體”的意思。
師:繼續讀生字。
師:看來同學們生字掌握不錯,課文一定讀得也很好。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翻開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可以低聲速讀,可以高聲朗讀,可以默讀,可以雙人讀,個人讀……)。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誰的一件什么事?
生交流:通過讀課文,我知道課文講的是“我”九歲時發現有關胚胎發育規律的事情。
師:嗯,很不錯!一下子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誰能用課文中的有關句子具體地告訴老師“我”童年的發現是什么?好,讓我們再一次走入課文, 拿出筆劃出描寫描寫“我”的發現的句子。
指生交流:(第十三自然段)“人是由細胞構成的……從細胞變成小魚,經過了很長的時間。現在,這一段時間就折合成一個月。從小魚變成青蛙又得經過很長時間,又折合成一個月。這樣推算下來,到變成人,正好是九個月。” 師:誰能再來讀讀這幾句話。
生讀:
師:讀得真不錯!請同學們再來讀這幾句話,體會當“我”發現這個規律時,是怎樣的心情。
生:格外高興、得意……
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生:我從“嘿”、“哈”這幾個擬聲詞看出來作者發現這個規律時的那種高興得意的心情。
生:我是前后幾句連起來理解的,我抓住“絞盡腦汁”、“想啊想啊”等詞語體會出作者發現的來之不易,從而更能體會出發現后的興奮之情。
生:我是從課文中的“我為此感到格外高興”這句話體會到作者的心情的。
師:真棒!同學們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你能讀出我當時的高興與得意
(指名學生讀)
師:讀得真好!我們全班同學都來感受一下作者的高興與得意,好嗎?想啊想啊,嘿!一二:
全班集體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三、圍繞“發現”,精讀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通過具體的字、詞、句,我們走入了作者的內心,感受到他內心的高興與得意。作者為什么這么高興與得意呢?
生:因為他發現了胚胎發育的規律,所以他很高興。
生:我認為作者得意是因為這個發現是他自己絞盡腦汁想出來的。
師:同學們剛才的回答真是精彩!看來你們認真讀書了。讓我們再來默讀課文第3——13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樣發現這個規律的?并劃出相關的句子。
學生分小組學習,將找到的句子讀一讀,談談自己的體會,并討論交流不理解的問題。
師:作者是怎樣發現這個規律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談談自己的體會。
2、探討交流,理清脈絡:
生:“我”是在做夢中發現自己總在飛翔,并且發現其他同學也具有“飛行”的天賦,于是便產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
師:你是從哪些地方發現的呢?
生:“只要雙腳一點,輕輕躍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飛到哪里。”
師:誰還能來讀一讀這部分內容?
師:你來讀。他在讀的時候,我們其他同學借著這些優美的詞句,閉上眼睛想象這段話描寫的情景,體會“我”在夢中飛行的無比快樂和愜意。
(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是否有類似的經歷,進行大膽的想象和擴充,并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師:能跟老師說說你們看到的或想到的嗎?
生交流。
師:其他同學還有想說的嗎?
生:我們一起找到老師,請他給我們解答。
生:“為什么只有晚上睡覺時才長?”
生:“那么為什么人在生長的時候就要飛呢?“這究竟是什么道理?”
生:“人怎么會是鳥?”
師:同學們一連串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仔細想一想這些問題之間有沒有什么聯系?
生:我覺得這些問題中后一個問題都是對前一個問題的追問。
師:從一個又一個的追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師:想象當時的情景,分角色朗讀對話,讀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對人物的印象。
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師:老師并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便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來的。以至于親自抓來魚,仔細觀察,想從魚身上發現人應具有的某些特征。誰來讀一讀這部分內容?
生:“我想得是那樣癡迷,以至于從河里抓到一條魚,我都會翻來覆去地看個仔細,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具備的某些特征。”
師:用心朗讀這句話,想象“我“研究一條魚的樣子,會翻來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執著探究的精神。
生:作者會看……
生:作者會想這魚是怎么來的呢?
生:作者一邊看魚一邊會想:從細胞變成小魚用一個月的時間,從小魚變成青蛙又折合成一個月,這樣推算下來,到變化成人,正好是九個月。
師:“我”經過思考、推算,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四、總結交流
師:通過學習課文,受到了什么啟發?(引導學生說說學習這篇課文后受到了怎樣的啟發。)
生談啟發:(學生可能會說在生活中要養善于觀察的習慣,遇到問題要敢于動腦思考,最為重要的是有堅持不懈的勤奮鉆研的精神)
五、布置作業
用自己的話說說“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
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