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在父親眼中,白楊的特點是怎么樣的呢?請找到相關的句子畫出來。學生默讀課文,畫有關句子。
出示:
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這么高大。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設計意圖】找準切入點,閱讀則事半功倍。文中的爸爸說的話是重點所在,也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的側重點。抓住它,既調動了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又為學生很好體會白楊樹的特點和內在品質做好了鋪墊。
師:(板書:高大挺秀)這個特點,我們可以在哪里感受到?找一找有關的句子,自己讀一讀。
師:白楊樹高大挺拔,那作者為什么卻用“高大挺秀”贊美它呢?出示課件戈壁中的白楊。讓我們再來看看白楊,你對白楊有什么新的了解?
生自由讀。
師:默讀1~3自然段,勾畫出重點詞句體會一下白楊樹的生長環境。
師:正如同學們所說的,作者實在是用詞準確。“高大挺秀”來形容戈壁攤上的白楊是最合適不過了。讓我們把這種“渾黃一片”和“高大挺秀”的對比讀出作者、爸爸對白楊的喜愛。
師:在爸爸的眼中白楊還有什么特點呢?
聯系上下文,理解體會詞語“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
1.從“哪兒……哪兒……”你體會到什么?
2.大家想象一下,白楊樹還可能生長在哪兒?
請完成練習: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3.按學生的反饋進行小結并師生接讀。
遮天蔽日的風沙來了……
滔滔不絕的洪水來了……
持續數月的干旱來了……
拳頭大的冰雹來了……
師小結:的確,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不管是山區還是戈壁,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是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是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4.白楊樹是堅強的,不怕任何自然災害。那么白楊樹會遇到哪些自然災害呢?展開想象試著完成以下練習:
(遮天蔽日的風沙)來了,它還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 )來了,它還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5.情景朗讀爸爸的話。老師示范讀,學生挑戰讀,齊讀。
【設計意圖】填空練習,別出心裁。抓住文本提供的想象空間,精心創造情境,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在結合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有效拓展,調動學生創造的欲望,既加深了對文本的的理解,又進行句式的訓練,讓學生體會到創作的樂趣。
師:你能不能用“哪兒……哪兒……”或“不管……不管……還……總是……”連起來說幾句話?
師:爸爸僅僅是介紹白楊樹嗎?不,他還在表白自己的心。請大家再次讀讀,把你的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設計意圖】理解爸爸要表白的心是本課的難點。學生理解了爸爸對白楊樹介紹的話,對爸爸所要表白的心,就不難理解了。這樣,既讓學生理解了文本,也為下節課介紹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做好了鋪墊。
(四)再次朗讀,立起“白楊”
師:通過學習,同學們對白楊肯定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說說嗎?
師:課文只是告訴我們白楊的特點嗎?透過白楊的特點,父親想告訴我們什么,我們下節課繼續進行探討。
【設計意圖】說說學生心中的白楊,讓白楊在學生心中立起來,同時這時的質疑,引發學生思考,由文本內容引向語言特點,為下節課做好了鋪墊。
五、教學反思
朗讀:層層推進
教學中總共安排了三個層次的朗讀。第一,初讀課文,感知白楊;第二,再讀課文,品讀白楊;第三,再次朗讀,立起“白楊”。三個層次的讀書,是在理解逐步走向深入的基礎上安排的。這樣學生在反復不斷地增加情感體驗內涵的體驗下朗讀課文,自然而然會熟讀成誦了。很多課后練習中安排了“抄寫你喜歡的句子、背誦你喜歡的句子。”我想,這樣的練習,需要我們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經典的語言──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能稱得上是經典的語言,引導學生體會其精妙所在,喜歡所表達的內容,喜歡這樣的表達方式,這樣便會對語言學習和積累產生興趣。
語言:扣住關鍵
閱讀教學在追求語言形式和內容學習的辯證統一。如何統一,本節課在做有效的嘗試:抓住關鍵的、經典的語言形式──詞句段落,體會這些語言形式表達了怎樣的內容,這樣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了怎樣獨特的、其他寫法不能表達出來的內容特點、情感和思想。既促進對內容的理解,又引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深入品味賞析語言、讀誦語言,將經典的語言與內容一起內化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