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作者:季羨林
愛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間美的東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愛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國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曾多次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wǎn)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正是這樣,也確實不錯。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chà)紫嫣(yān)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國,剛一下火車,迎接我們的主人問我:“你離開德國這樣久,有什么變化沒有?”我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我說“美麗”指的東西很多,其中也包含著美麗的花。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重點指導書寫“脊”“暇”“嫣”這三個生字。
2.通過引導學生用抓關鍵句、品關鍵詞、想象畫面的方法來領略德國獨特的風情。
3.能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積累文中優美的語言以達到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用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想象畫面的方法從而領略德國奇麗的風景和與眾不同的民族風情特點。
【教學難點】
能帶著自己的理解想象畫面,從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積累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課前交流】
同學們,這世間美的東西很多,范老師就特別喜歡花。你們喜歡養花嗎?說說喜歡的理由。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德國去看一看。這個國家的人不僅愛花,更樂于把自己種的花讓給別人看,讓別人陶醉于花的艷麗與芳香中。
2.齊讀課題
3.指名讀題-齊讀課題
(這個題目里含著一對反義詞,想想看怎樣讀才能體現出來?)
(老師教大家一個朗讀的小技巧,當我們要強調某個詞語的時候,可以把這個詞語讀得重一些。)
4.簡介作者(這篇課文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季羨林寫的,大家對季羨林還有印象嗎?出示相關資料)
二、檢查預習情況
1.相信大家課前都預習過課文了,老師先來檢查一下文中的生詞。
課件出示生詞:脊梁 莞爾一笑 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 應接不暇
(1)指名生讀,教師相機強調生字的讀音。(提醒學生讀準 “脊梁”的“梁”為輕聲;“莞”多音字,讀地名里讀guǎn ;多音字“應”)。
(2)全班齊讀
(3)描紅的是課文的生字,這么多的生字里頭,你覺得哪些生字比較容易寫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4)指導書寫生字“脊”,提醒學生注意“脊”的筆順,“暇”字應注意是日字旁。
(5)學生在紙上書寫生字“脊”,寫好后同桌之間互相看看。
2.指名生逐段輪讀
(同學們,我們解決了生字詞的障礙,相信一定能把課文讀得更好。老師想請四個朗讀水平最好的同學來讀一讀,向老師推薦一下這四位同學。
(其他同學認真聽,邊聽邊思考:作者幾次來到德國?德國給他留下了怎樣印象?)
(作者年輕時在德國留學期間看到這個國家的人不僅愛花,更樂于把自己種的花給別人看,時隔四五十年重返德國時看到的還是這樣的景象,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出示句子)
(這兩個相同的句式都用上了感嘆號,怎樣才能讀出贊嘆的語氣?)
三、品味語言,想象畫面,感受風情。
1.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景色奇麗”“民族奇特”?用筆畫一畫,做上記號。(可以在邊上標注“奇麗”“奇特”)
預設(一)想象畫面,品街頭景色之“奇麗”
出示PPT: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上,應接不暇。
1.讀著這么美的文字,哪些詞語最先跳入你的眼簾,使你興奮,令你心動?
生匯報: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多么富有意境的兩個詞!想想看這兩個詞語分別是從什么方面來描寫花的?(寫出了花的數量多、花的顏色美。)
師:描寫花的數量多、花的顏色美的詞語很多,你能說出幾個這樣的詞語嗎?
(同學們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說出了這么多的詞語。能試著用自己的話把它說成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嗎?可以試著從花的顏色和花的形態來說一說。)
師:同學們的描述,范老師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個五彩斑斕、鮮花競相開放的景象。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就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出示圖片)
師:同學們,季羨林不愧是我國的語言學大師,他僅用了“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這兩個詞語就把同學們剛才說的那么多的意思包含在里頭,這就是作者用詞的精妙。
2.你還從哪個詞體會到景色奇麗?
生匯報:“花的海洋”“山**上”“應接不暇”
師簡介“山**”(出示相關資料)
(這“山**上,應接不暇”是一個八字成語,這個成語是有來歷的。山**,是個地名,在浙江紹興城的西南郊外。這條道,是用石板鋪成,遠山近水、小橋涼亭、綠樹成陰、草木蔥蘢,身在其中,就像在畫中游覽一樣。一千多年前著名詩人王獻之來到這里,看到這兒的美景,情不自禁寫道“從山**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可見在作者的眼里,走在德國的大街小巷上的感覺跟走在國內的山**上的感覺是一樣,它會讓人感到——
3.出示:走在這開滿鮮花的大街上,我仿佛看到了 ,聽到了 ,聞到了 。
師:帶著自己的感受讀這個句子——
師引讀:(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