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漁歌子》說課稿

發布時間:2017-01-04  編輯:林儀 手機版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關于如何針對語文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濃, 注意力難以集中陳同學進行詩詞這一知識點的一對一教學,具體以《漁歌子》為例,從說教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

  《漁歌子》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組第23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詞。本組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排,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讀文,感受田園詩情,體味優美語言,積累精彩句段。《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張志和。整首詞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陳同學本學期在第一組學習了《憶江南》,對詞的常識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詩詞學習方法。但是,他語文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濃,注意力難以集中,但想象力比較豐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本組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的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三、教學目標

  1、學會詞中的3個生字:鱖、蓑、箬。

  2、熟讀并背誦這首詞。

  3、體會詩中畫面的美麗,體悟作者自由、閑適的情感。

  4、培養對詞的喜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讀文和想象,能由詞到畫,感受鄉村的詩情畫意;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教學難點:體會 “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意境。

  四、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趣,我準備主要采用誦讀法、想象法、品味法展開教學,以讀為突破口,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說教學過程

  我將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課前三分鐘,我推薦一些優美的詞語(表顏色、姿態和心情的詞語)給學生,讓他積累下來。(積累的詞語超過三個后有獎,每超過一個獎一個笑臉。)

  翠綠 墨綠 青綠 火紅 粉紅 桃紅 山清水秀 桃紅柳綠 一碧千里 五彩繽紛 五彩斑斕 郁郁蔥蔥 萬紫千紅 姹紫嫣紅 絢麗多姿 無憂無慮 悠然自在 悠然自得 輕松愉快 怡然自樂 從容自樂

  接著提問:你知道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嗎?來說兩句。學生可能會說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他的鉤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魚餌。結果他把周文王釣來了。是的,姜太公是釣來了周文王對他的重用,后來,他幫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了周王朝。在中國的詩歌寶庫中,有很多詩詞是寫釣魚的。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唐代詞人張志和的詞,感受他的釣魚世界。

  這樣,讓教學在師生對話中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教學也因為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品讀,讀出詞的味道 詩詞的美妙在于誦讀。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我分這樣三個層次進行。

  1、讀正確。首先,我讓學生初讀整首詞,重點認讀:鱖魚、蓑衣、箬笠,并在讀中指導“鱖、蓑、箬” 的寫法。

  2、讀出節奏。

  初讀后,我告訴學生詞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3、讀出內涵。在學生讀出節奏的基礎上,我告訴學生: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詩詞很多時候是一幅畫,我想知道,你從這首詞中讀出了什么?

  (1)讀出詞中所蘊含的畫面。

  學生可能會說:我讀出了詞中所蘊含的畫面。我仿佛看到了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等,接著我引導學生想象景物的顏色和姿態,學生此時可以充分利用課前積累的詞語學以致用,這樣既避免了平時我們面對差生教學時老師唱獨角戲、自問自答等尷尬局面,又能幫助差生找回自信,提高學詞的興趣,此時,學生很快就能說出。

  ( )西塞山 ( )桃花 ( )箬笠和蓑衣 ( )斜風( )流水 ( )鱖魚 ( )白鷺 ( )細雨

  這樣,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景物變得具體生動起來,進一步感受到顏色不一,姿態各異的西塞山風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連詞成句,說出整首詞的意思。這樣,體現了學習的梯級,降低了難度。這對基礎一般和基礎差的學生來說非常適應。

  此時,再適當滲透一些遣詞造句的妙處,對學生品詞是有幫助的。于是,我故設疑問,在生活中看到的箬笠和蓑衣其實是綜色的,而張志和卻說是綠色的,難道是張志和寫錯了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作答,這時,我故意賣個關子,并不作解釋,為下文的悟詩情埋下伏筆。

  接著,為了讓畫面在學生頭腦中逐漸清晰,變得觸手可及,我讓學生找一個詞來概括江南的景色,學生可能會說“美麗的江南”。我認為少了點特色,美麗這個詞有點空洞,我引導學生抓住景色的特點來說。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可能會說:綠色(青綠)的江南,粉紅(鮮花滿地)的江南,流水潺潺(滿地小溪)的江南,富饒的江南,悠閑的江南,細雨如絲的(濕漉漉的)江南等等。至此,學生對整首詞就有了一個全新的、清晰地認識。這美麗如畫的風景就躍然于學生眼前了。

  (2)讀出詩人愉快的心情

  為完成目標中體會作者情感這一目標,我追問,你能讀出詩人什么心情?學生能感受到作者輕松愉快的心情。但是詞中沒有一個寫心情的詞語啊,你怎么就體會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從哪知道的呢?學生可能說不出來。這時出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讓學生體會一下詩人馬致遠是什么心情?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的?通過比較,學生發現景物描寫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在一個人的眼中,景色的美麗一定和心情有關。是哪些景物泄露了他心中的愉快?此時,我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高興地誦讀這首詞。

  這個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三)體會詞中情。

[!--empirenews.page--]

  這對孩子而言是學習古詩詞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讓學生不僅讀出詞中畫還要讀出詞中人。因此我故作神秘地對學生說:我告訴你一個小秘密:張志和喜歡垂釣,這個地球人都知道,但是,他釣魚也跟姜子牙一樣魚鉤上不設誘餌!說到這里,學生對張志和是個怎樣的人充滿了好奇。此時我出示張志和的簡介:張志和,初名龜齡,唐代著名詩人和畫家,十六歲時游大學,以明經耀第(考取了當時最好的大學,讀明經科。就像今天,考入北大,讀文科,全族人都跟著光榮),那年他給朝庭寫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賞,于是賜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后來因事貶官。但他并沒有去上任,并且從此以后不再作官,長期過著隱逸的生活,悠然徜徉于太湖一帶的山水之間。因此常以扁舟垂釣,自封“煙波釣徒”。他大哥怕他不歸,寫了首和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哥哥這首詞寫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這樣吧,我當哥哥,你就是張志和。我們來一次作詩和詩吧。師生角色對話。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哪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啊

  師:且須還哪

  生:不須歸啊

  師:弟弟,你為何不歸?

  這時,出示課堂練筆:如果你是張志和,面對哥哥的勸說,你會說些什么呢?把心中想說的話寫下來。 接著,師生繼續角色對話。

  師:弟弟,你為何不歸?

  生:哥哥,因為這里景色太美了。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官場上那些人明爭暗斗,我實在不想跟他們一起,這里風景如畫,我又可以天天釣魚,多舒服啊。

  師:兄弟啊,聽說你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能釣到什么呢?

  生:我釣的是自己悠閑的生活。

  師:明白了,漁翁之意不在魚!

  最后,他的哥哥見勸不動他,又擔心他風吹日曬,就在太湖邊為他蓋了三間茅草房。從此,他過上了無拘無束的生活,每天,當他打開窗戶,看到的是——(生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當他推開房門看到的依然是——(生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從此,他就過上了——(生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過上了這樣的生活。他的箬笠,他的蓑衣,他的人,他的心已和大自然融為了一體。所以,綜色的箬笠,綜色的蓑衣在他眼里就成了——(生讀:青箬笠,綠蓑衣。)

  了解了這些情況以后,引導學生再讀這首詞,并追問: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個“歸”字還僅僅是回家么?讓學生體會到這是一個愿做神仙不做官的人。(悠閑自在人)也正是有了這樣寧靜的心態,閑適的心境,眼中才有了這美麗的風景。此時,讓學生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漁歌子》。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漁歌子》的喜愛,我告訴學生,這首詞甚至流傳到日本,當時日本天皇、皇親國戚、學者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在线观看乱码 | 在国产在线视频a在线视频 午夜男女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香蕉久久综合网 | 亚洲五月婷婷久久综合色 | 一色屋成人精品视频在线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国产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