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四年級第一學期試用版的第20課。本文寫的是阿里山最負盛名的美景奇觀——云霧,寫出了這里的云霧形成的那種豐富多姿、變幻無窮、神秘的美,表達了作者對阿里山的喜愛之情。
《阿里山的云霧》,這篇文章雖然不是出自名人手筆,但作者華莎就是把那
種美訴諸于文字,寫得十分優美。那細致的觀察與精辟的語言,多么令人折服。
作者通過一行行文字,把一個美麗、恬靜,又披有一層神秘面紗的世外桃源展現了出來。用他那生花的妙筆,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又一幅的美麗圖畫。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讀寫詞語,重點理解詞“影影綽綽、無所謂、神通廣大”。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積累文中優美的語言。
4、感悟并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寫具體的方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媒體介入文本內容,感受云霧之美、之奇。
2、通過自讀自悟和與同學交流,品詞品句,體會句子的精妙,了解阿里山云霧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課文的賞析,體會語言文字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培養美的情趣。
2、激發學生對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觀的熱愛,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體會阿里山云霧的不同時期的美麗,感悟并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寫具體的方式。
教學難點:
自主學習,感悟阿里山的云霧在沒有風的時候和有風的時候景色的特點。
二、教學對象分析
根據二期課改的新課程標準,落實新教材的上課理念,注重提高人文素養,突出學習習慣的培養,強調語文課程母語學習的任務,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在感情朗讀中主動學習相互交往的合作的空間中理解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學生通過平時語文課的指導訓練,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與說話能力。這些為實現教學目標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本次教學中,圍繞教學要求,以及新課程標準,我進行了愉快教學,通過欣賞圖片,分層朗讀等,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學習,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正確處理知識的重難點,與突破重難點的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三、教學策略及設計:
新一輪課程改革是當今教育教學領域里的一場深刻的革命,其最終目地就個體而言,就是要通過新理念的教育教學活動,造就出數以千萬計的會學習、敢于創新、富有親和力、會享受生活的一代新人。
1、以讀為本,讀為主線,在讀中積累,讀中感悟。
在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中,首先,我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訓練,我明白對于課文的理解與吸收不能單靠理性的分析來解決問題。體現在:讀有層次。初讀時,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并挑選自己愿意讀的段落等會在全班交流。
讀有目標。在每一次朗讀的過程中,我都給學生提出明確的目標,讓學生讀有所依。讓學生在讀中有一個情感體驗過程,找到自己喜歡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讀的方法,形式多。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采用了較多讀的方式。比如,小組互相交流讀,自由讀,個別讀,齊讀,賽讀等方式,讓學生讀的輕松,讀得有趣。
正因為采取了這么多層次清晰,目標明確的讀,學生才可能在讀中一步步感悟課文要表達的情感和,在讀中積累。
2、自主學習享受美的愉悅,提高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