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居》說課設計】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它通過“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西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边@些農村特有的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2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這首詞的內容,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2、能力目標:
利用網絡展示文、聲、色的動態效果,創設詩意氛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情趣。
二、媒體設計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媒體通常以單機操作、單線型課件形式表現教師的教學設計,但是,這種課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師用了,其他教師就無法使用,使用不當甚至會造成一種新的滿堂灌──“電灌”。新時期,新課程,新方式,對教學資源的運用提出了新課題。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服務教學為宗旨,在《清平樂· 村居》的教學中以網絡為平臺,設計了課程資源網頁。該網頁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分為美文誦讀、詞義點撥、課文動畫、宋詞簡介、田園佳句等部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和學生實際情況有選擇的運用。整個媒體設計具有可選性、實效性、多層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學法
1、教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2、學法:
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師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教與學是不可截然分開的,教師的教法實際上是對學生學法的滲透與指導。
、拧斑呑x、邊看、邊想、邊理解”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朗讀水平隨著對課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讀寬”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
、撇捎米灾骱献鳌⑻骄繉W習的方法。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資助的發現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四、教學過程設計及理論依據
本課的教學設計,按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1、在古樂中 “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詩詞:
(讀對讀通)
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馳神往的境界。教學伊始,在揭示課題前教師先出示了一幅鄉村生活的圖畫,讓學生在古箏樂曲的相伴中欣賞這幅畫面,然后談自己的感受。伴著悠揚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靜的田園氛圍中,學生探究的欲望和閱讀的興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新課標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訓練。揭示課題之后,指導學生進入“賞韻讀文”下的“美文誦讀”邊聽課文范讀邊借助課后的拼音,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全詞,運用自讀、默讀、齊讀等方式,將這首詞讀正確,讀通順。這部分的多媒體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借助媒體提供的課文范讀、生字注音運用自己的方式將課文讀對、讀通,初步感知詞的內容。
2、在吳音中 “走入村居”,悠閑走進詩詞:
(自己讀懂)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之后,再次讓學生帶著感受,對照圖畫讀這首詞。這里采用“以圖畫為先導,以音樂作鋪墊,以語言描繪作引子”的方法,讓學生在想象中朗讀,朗讀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為學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合作探究,借助“詞義點撥”、“配樂演繹”來幫助理解本詞,感受田園的意境!霸~義點撥”提供了“茅檐”、“醉里”、“吳音”、“相媚好”、“翁媼”等詞的意思,便于學生釋疑詞中一些不易理解的詞語,為了讓學生更真切的理解“吳音”我在該詞義邊上設計了一個鏈接,提供了吳方言的定義以及一些簡單的吳方言;而“配樂演繹”中的動畫再現了詞中的景象──“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通過這些動畫結合詞的內容,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討論,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教師相機點撥,緊緊圍繞“你讀懂了什么?”這個問題展開交流。當學生談到讀懂了“醉里吳音相媚好”一句時,相機提了這樣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