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的魔力》教學反思
《金錢的魔力》節選自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寫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課文主要講了“我”到裁縫鋪買衣服時,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張百萬英鎊的大鈔,又備受關照的故事。文章本身的內容比較好理解,對于人物形象學生也容易把握,因此作者“通過描寫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變化來刻畫人物形象”這一方法成了這節課的重點。
綜合我這一堂課,有以下體會:
1)課前談話,讀有關“金錢”的名言,還是比較有創新意識的。導入部分,可以簡單從“魔力”入手來引出課題。課堂以“法官與小人”導入,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課堂由始至終都在抓小人,讓學生感到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不過,法官與小人之間沒什么聯系,就直接把“法官”去掉,“我們來抓小人”。
2)在文意的把握上比較欠缺。不是“我”沒有錢,而是托德和老板不知道“我”有錢。
3)猴子那張圖片找的很恰當,但黃顏色的太可愛的些,感覺不到很惡心。可以通過處理,改一改顏色。此時的導讀很及時到位,應保留。
4)最后拖堂的原因,在視頻上。應當把將近4分鐘的視頻欣賞省略掉,電影片段與原文由出入。讓學生留下想象的空間更好些。
5)語言朗讀指導上,抓住托德的“啊、哼”兩個語氣詞,比較到位,這個“哼”是冷冷的、輕視的,不可太響;老板的話可以讀得再夸張一些,突出他的見錢眼開、唯利是圖……
……
兩周之后,接到黃老師電話,市中心組專題研討活動于12周在莘塍實驗小學,我要上課。
時隔半個月,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周五與黃老師和其余的上課老師見面,黃老師對我的設計業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學生的課前預習一定要到位。雖說是略讀課文,也要抓關鍵、抓疑難、抓精讀點。略讀是一種方法,該略的略,該精的還是要精。想想,對比一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托德的笑)。他為什么這樣說?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作者為什么這樣寫?是對表達方式的領悟。
帶著思考,重新修改細節。十二周周一,又一次在羅鳳一小試教。畢竟時隔三周了,思路有些亂,過渡語不干脆,有些啰嗦。盡管沒有視頻了,還是拖堂。
剩余兩天,不再試教。整理設計,理清思路。
周四,正式上課。唯一一位男老師,五節課最后一堂。圓滿完成任務。
張老師說,課堂風格改變較大,聽得出來是對我的肯定與鼓勵,心里很高興。
這一個月多走來,漫長的經歷,是辛苦的,卻一路流出的是漫山遍野的語文香。聞著芳香,繼續憧憬我的語文教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