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反思一
為了更好地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語文數學應該是開放式的教學。開放教材、開放課堂呈現形式,解放老師和學生,形成大語文觀。現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的值得推廣的好的方面總結一下:
一、開放教材
在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為學生留有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如:讓孩子們課前搜集:
1、伽利略的資料。
2、不唯書,不唯師,敢于挑戰權威的人和事。
3、搜集:
物體下落速度究竟和什么有關的知識。這些信息有目的是孩子感性趣的,有的是學生的問題,也有老師的精心策劃目的是為了拓寬學習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應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語文素養。
二、開放課堂呈現形式
提倡學生用個性化的方式表達出學習結果,用不同方法理解課文,如:
1、聯系上下文。
2、抓重點詞句。
3、圖文結合
4、畫圖法。
5、引用資料
6、換位。
7、感朗讀。
8、表演等等。
尊重孩子的多元感受,讓孩子更多的直接接觸語文資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反思二
我在教小學課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篇課文時,經常激勵學生像伽利略那樣質疑解疑,我時常這樣發問:“你們能不能學學伽利略,做做伽利略?”。
“能!”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我接著發問:“同學們能不能談談應該怎樣學伽利略,做伽利略?”思考了片刻,學生翟月驀地站起來說:“既要像老師您常說的那樣,不唯師是聽,唯課本是從,敢于向權威挑戰;又要像伽利略那樣,學會創新性地提出疑難問題,并學會創新性地解決疑難問題。”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接著把她平時預習發現的課文中有毛病的句子提出來,并發表修改意見,讓老師同學評議。她說:“課文中‘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這個句子,‘反復’與‘許多次’,都表示試驗的次數多,意思重復,應刪去其中一個。老師,您認為是嗎?”我一愣:哎呀,你怎么提這個意想不到的問題?我便引發同學討論:“大家的看法呢?”話音剛落,學生便紛紛發表意見。有的贊同她的看法,有的卻說:“‘反復’,是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做試驗,做了一回又一回;‘許多次’,是指每回試驗做了一次又一次,意思不重復。”兩種矛盾的意見爭持了好久,都下不了結論。這時,她忽然轉過話題問我:“老師,這兩種意見,哪個正確?”一下把問題推到了我身上。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反思三
這篇課文的難點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學習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質。《新課標》強調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難點我拋給學生讓小組自由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事先我也以學生的角度,曾絞盡腦汁地想,也曾請教過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得出要理解這段話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兩種:
1、畫圖法。
2、抓住關鍵詞。
沒想到在交流匯報時,不經意的我看到學生思維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學生竟告訴我,他們小組采用列算式來理解:(10+1)>10快;10-1<10慢,這樣的理解也讓我看到了學科間的知識是相通的,這是語數學科間多么巧妙的結合啊!他們在講述過程是那樣的有條不紊,句句在理,這真是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更驚奇的喜悅還在后頭,黃丹丹同學告訴我:“我覺得伽利略的思考過程太復雜了,只要這樣理解既簡單又明了,同時從高處落下,10磅重的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那么當10磅重鐵球落地時,1磅重的鐵球還懸在半空中,這顯然是不可能。可見亞里士多德說的這句話是錯的。”這種理解是那樣的通俗易懂,讓我難以置信,此時此刻我深深的領悟到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讓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這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