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一】
今天,我上了公開課,課題是《父親的菜園》。讓我感到特別榮幸的是教研室的袁主任也走進了我的課堂,課后并作了指導性的評價,讓我獲益匪淺
《父親的菜園》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父親歷盡艱難為家人開墾菜園的動人故事。故事中的父親敢于同困難作斗爭,勇于用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他帶給子女的,不僅是一個菜園,更重要的是他教會了子女面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園,父親毅然決定開一塊新菜地。課文重點敘述了開荒、填土和育肥的過程 ,生動細致地描寫了父親的言行,字里行間流露著對父親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因此,通過勾畫文中寫父親言行的句子且指導學生朗讀,來理解“父親的菜園”來之不易,進而感悟父親堅毅、執著的品質和對土地的熱愛,成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基于體現略讀課文對培養閱讀興趣、提高自學能力、養成閱讀習慣的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我采用“自主、探究”等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父親的品質,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教學過程中,學生初讀感知課文以后,我出示練習,讓學生填一填,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品讀句子,感受品質”這個環節中,讓學生通過讀文本,找出描寫父親言行的句子,并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體會。交流時,學生暢所欲言,聯系了自己的生活實際——“每天天還沒亮,我們還在呼呼大睡呢!”“這位父親真勤勞、真堅強!”“我太感動了!”“開辟這一塊菜地真不容易!”最后總結課文,升華主題 。學生懂得了:在父親的菜園里收獲了勤勞、自信、堅強;課文中父親的精神很值得學習;今后的學習,也應當要勤勞、認真……
雖然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銜接自然緊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訓練、提升。但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自己身上許多不足,發現了自己課堂上的盲點。如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時,沒有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給予學生學法指導 。在引導學生時,沒有找到很好的切入點。同時,沒有捕捉住學生精彩發言進而展開有效生成。雖然我的預設實現了,實現教學的第一步,但沒有抓住學生這個資源,進行生成教學,而這才是教師智慧的體現,教學的制高點。 這將成為以后我的努力方向。
更重要的收獲是大家的評課,特別是袁主任的評價提高了我對語文課的認識,改變了許多習以為常的習慣用語,明確語文教學的方向。
一、時時刻刻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二、教學設計要規范,表達要準確。
三、關注學生的發展。
四、感性和理性融合。
這一節課讓我看到了許多不足,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真是“上了一節課,勝讀一年書”。
【教學反思二】
“使學生理解‘父親的菜園’來之不易和其象征意義”,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個“重點”還比較容易把握,而“難點”就不是那么容易指導了,剛上課時我有點沒底,但是上完后,我卻像文中的父親“望著新菜園終于被開出來了”一樣,笑了。
我通過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句——“父親”的言行來體會“父親”的品質,加深學生對“父親的菜園”來之不易的理解。
當我們討論到“父親說:‘我們不能光顧眼前……’”這句話時,我先引導學生們理解了這句話意思:做人做事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有長遠的打算,文中的父親是一位有長遠打算的好父親。
接著,我把話鋒一轉,聯系到班級的實際,說:“在我們班級中有這樣一位同學,天天只顧著玩,他玩得很開心,可是他卻忘了自己來學校的目的和每天的任務了,忘了自己的還有更遠大的理想,這樣下去,他的‘菜地’將來能長好蔬菜嗎?”
“不能!”同學們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移向班級中最貪玩的小偵同學,高聲回答說。小偵低下了頭,準備好聆聽老師同學們的批評的樣子。小偵同學是個聰明的孩子,缺點是貪玩、不按時完成作業、對學習不關心,他喜歡并愿意聽課、討論,但不愿意寫作業。他常犯錯誤,卻總能很快地找出自己的缺點,并作檢查,但是不一會兒他就能把這些事忘得一干二凈,又玩得昏天黑地的了,真應了一句話“虛心接受,堅決不改”,而且自尊心又強,很愛面子,實在很難“對付”。
我明白他知道自己的缺點了,怕傷他的面子,就點到為止把話題轉開:“這是他的缺點,他只顧著眼前要玩得開心,不管以后成績怎么樣,忘了自己還有的理想。但是這也不能全怪他!”小偵低下的頭馬上抬了起來,好像很感激似的望著我。
“因為常常有‘暴雨’把他菜地里的‘泥土’都沖走了——你看,每天從四樓下來的‘暴雨’,在窗外打個招呼‘嗨,小偵!’,我們小偵同學的心馬上就跟著跑掉了!”同學們聽了都大聲笑起來。這里說的“從四樓下來的‘暴雨’”,是一位六年級的同學,是小偵同學很好的玩伴,學習還不錯,但卻不能鼓勵和幫助小偵,反而影響到了小偵的學習,同學們都很了解,因為那位六年級的同學老跑到四年級教室來找小偵玩,所以常被老師們批評。
“結果是該讀的書沒讀,該完成的作業沒完成,就像文中父親的菜地里的泥土一樣,被沖得一干二凈。這樣,他能學好吧?”同學們聽了直搖頭,小偵同學也直搖頭,他沒想到的是今天老師把他的缺點講得那么好笑、有趣。
我見這樣的形勢對指導學生理解教學難點“父親的菜園”的象征意義非常有利。于是,我接著說:“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當老師發現小婷同學每次只考了20多分,老師并沒有批評她。”小婷同學的成績是班上最不好的,雖然他很努力,能用誰也看不明白的字寫一大篇的作文,但因為基礎不好成績只停留在二三十分之間。
“而當老師看到小偵同學考個50多分時,卻非常嚴厲地批評他呢?”同學們各抒己見,說了各種理由:不認真,不夠勤奮,貪玩。
“是啊,是不是他這塊地太貧瘠了啊?”我接著問道。
“不是的,是他不夠認真、不專心、貪玩造成的。并不是他腦子不夠聰明。”同學們都明白了我的話的意思。“他的好品質、好習慣都被‘暴雨’沖走了。”有一位同學回答說。
“對啊,一個好品質、好習慣都被沖走了的學生,他還能讀好書、取得好成績嗎?顯然不能。但是對于這樣一塊被‘暴雨’沖得一干二凈的菜地,是不是就不要了啊?不管它了啊?文中的父親不要了嗎?他是怎么做的呢?”
聽了我的話,同學們放開聲讀起來:“父親并沒有氣餒……”我見學生的興致起來了,在學生們讀完這一段后,我問:“文中的父親是怎么做的,你能不能從中學到一些方法,來幫助小偵改良改良他的這塊“菜地”呢?”
同學們暢所欲言,通過一番討論和交流,我們得出了以下結論:
一、父親顧不上吃飯,馬上搶修菜地。“父親把碗一丟,抓起鐵锨就沖進了暴雨中……”,說明父親反應迅速,當他發現了問題和困難時,馬上采取了補救措施。這提醒我們,小偵同學現在要做的是馬上改正錯誤;告訴我們,當我們發現小偵同學開小差的時候,我們要及時制止,督促他按時完成作業。
二、“父親在坡地邊緣砌了一道矮墻”,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泥土再次被水沖走,這告訴我們要給小偵同學制定好學習紀律,鼓勵和幫助他養成專心學習、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要防止其他班的同學來打擾他。還有一位同學建議說:“要給他派一位嚴格的組長管著他。”聽到這兒,小偵同學似乎理解了老師為什么把一位學習優秀的組長安排與他同桌了。
三、“再從山腳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覆蓋住那可怖的巖石”,泥土被沖走了,是不是就不要了,讀過的書,沒掌握的知識,是不是就不要了嗎?不是的,要把它們“挑”回來。所以,小偵同學現在要做的是趕緊把以前落下的功課補上,這樣就不會老是考出那些“可怖的”分數了!
四、要不怕苦,不怕累。“父親的雙肩紅腫,腳板也磨破了。”學習的道路上一定會有困難,要敢于迎難而上,不怕苦不怕累。你看,當父親望著新菜園終于被開出來時,多么開心啊!
五、還有,不單單小偵同學要學習,要補課,我們也要,你看,文中的父親想了很多辦法給新菜地增肥,我們也要給自己的“菜地”增肥,這樣才能讓我們地里的蔬菜長得更好。
這時候,全班同學都明白了“父親的菜園”不單單是文中父親那塊從貧瘠的山坡上開墾出來的菜地,還可以是我們的學習、老師的工作等。要想讓學習和工作不荒廢,就必須像“父親”那樣勤勞、細心、執著、長遠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