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例說明】
《扁鵲治病》是小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第八組中的一篇課文。該文取材于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主要寫扁鵲三次拜見蔡桓公,并勸戒他及時醫治自己的疾病,但蔡桓公堅信自己無病,不肯從醫,導致最后病入膏肓,無藥可救。故事以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自己理解感受課文,體會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從中學習為人處事的哲學,運用于生活。所以,解讀這篇文章,一是要讓學生在閱讀中領悟故事所要闡明的道理,二是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現文本中隱匿的含義,提倡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在實際教學中,扁鵲的特點是顯而易見的,但對蔡桓公的評價卻往往會停留在他不該諱疾忌醫的表面,而忽視了人性的本真。從這個方面來講,教師應該在課堂上根據學生不同的思維,進行應變并加以引導。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實錄。
【教學片段】
……
師:課上到這里,大家對課本中的人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評價一下蔡桓公這個人嗎?
生:我覺得蔡桓公是個固執、不聽人勸告的人。
生:他是個不明事理的人。
師:你們是從哪里知道的?
生:課文中說,扁鵲一共四次見蔡桓公,前三次都說他有病,可蔡桓公就是不聽,結果最后得病死了。
師:你認為蔡桓公應該怎么做?
生:第一次他就應該聽扁鵲的話,小小的皮膚病用藥敷燙一下就好了。
師:當別人無端地說你有病時,你會是什么反應?(指一個同學)我看你有病!
生:(笑)我沒病!
師:對呀,當你自覺身體一切正常時,別人忽然說你有病,你一定感覺是他在嚇唬你。
(隨想:教學需要聯系生活實際,只有從人性的常態出發,劃破游離于文本表面的思考,才能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合情合理地窺視人物心理。)
生:我知道了,蔡桓公在這里說“醫生總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來顯示自己的高明”,也是人之常情。
生:我覺得蔡桓公還會認為扁鵲想出名,因為給國君治好病可是件大事。
生:還有一點,扁鵲只是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兒就說他有病,雖然是名醫,也值得懷疑,所以當第一次扁鵲說蔡桓公有病時,換了我,我也不信。
師:是呀,誰也不愿意有病,人之常情。那問題出在哪兒呢?
(播放扁鵲對蔡桓公3次勸告的動畫視頻后,屏幕顯示一個大大的問號。)
生:當扁鵲第二、第三次勸說時,蔡桓公應當認真分析,仔細聽取一下別人的意見,別忘了,扁鵲是天下名醫,他是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胡說的。
生:我覺得蔡桓公不但固執,還不善于分析問題,不會完整地聽取別人的意見。
生:其實,蔡桓公也完全可以征求一下身邊大臣們的意見,可是他沒有,一意孤行,害了自己。
生:也可能大臣們說了,他不聽。
生:也可能大臣們知道他的脾氣,沒有人敢說。
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說國君有病,可是大罪啊!
生:我覺得蔡桓公過于自信,憑感覺就下結論。你看他的態度,從第一次的不在乎,到第二次的很不高興,到第三次的非常不高興,說明他已經越來越忌諱這些說自己有病的話了。
(多媒體顯示蔡桓公對扁鵲3次勸告不屑一顧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