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兒溫迪自幼酷愛畫馬,她的作品屢屢獲獎。父親接著說:“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為我自豪!”
①讀,質疑。
②文中的“我”是誰?為什么會為“我”而感到自豪?從中體會到什么?
③如果你是那個接受眼角膜的盲童,在他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見到了世界、見到了陽光,見到了夢中的親人……你最想跟溫迪的外公,那個無私捐獻眼角膜將你從黑暗帶向光明的人說些什么呢?
④能感受到“美妙”的還有誰?“你們”指的是誰?
(指名回答。)
⑤把父親的兩段耐人尋味的話連起來讀一讀,概括成一句話,批注在空白處。
再把自己體會到的情感送進句子中品讀。自由讀,指名讀,評議。
⑥摘錄到摘錄筆記本上。
【設計意圖: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一環節,在學生自由感悟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句、聯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課文,讀中談感受,讀中質疑,讀中進行角色互換。文中父親的一種無私情懷如涓涓流水滲入學生心田,受到刻骨銘心的熏陶和感染。】
三、設置懸念,引發下文
1.大家回憶一下,作者也就是文中的琳達,一開始當她得知父親要無償捐獻離開人世的媽媽的眼角膜的時候,她的心情是怎么樣的?當她聽了父親的話以后,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琳達把外公捐贈器官的心愿告訴她心愛的女兒——溫迪時,她會有怎樣的表現?那個寫詩的人的眼角膜是爺爺捐的嗎?
2.匯報。
出示:“在這一刻,我領悟到父親先出的遠非一副角膜,他所遺留的仍輝映在我女兒的眼睛里——怎樣的一種驕傲!”
①讀一讀,“這一刻”指的是?
②“——”的作用?
回答:“——”是“我”對女兒眼中閃爍的光輝發出的感嘆。
找一找還有運用“——”的句子嗎?找到了讀一讀,想想它的作用?
回答:其他三處都是對上文的詞語做解釋和補充說明的。
③怎么理解“驕傲”?找找還有用“驕傲”的句子,讀一讀。
回答:
A.當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時候,又會多么驕傲!
B.我真為你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驕傲。
C.這真令你驕傲嗎?
D.在這一刻,我領悟到父親先出的遠非一副角膜,他所遺留的仍輝映在我女兒的眼睛里——怎樣的一種驕傲!
E.“金發溫迪手中的畫筆依舊不停地揮動著,她的碧眼仍然閃爍著驕傲的光芒。”
④讀一讀,對比體會五個“驕傲”有什么不同?
回答:“驕傲”在課文中是自豪的意思。A句是父親希望自己的女兒琳達能達到這樣的境界。B、C、D句都表現了溫迪完全理解外公的思想和做法,自己也打算這樣做,她眼里閃爍的,就是外公希望的那種驕傲的光芒。E句呼應了A句,也照應了其他三句。
相機板書:反對 理解 自愿
【設計意圖:父親的話說給誰聽?父親為什么要說這樣的話?父親的話是緣于“我”對父親要捐贈死去母親的眼角膜的不解和痛苦,“我”的不明白被父親的話釋然,“我”的痛苦難忍被父親的平靜和真誠所撫慰。抓住關鍵詞“驕傲”,上引下聯,左叩右擊,在語言環境里品味,內化,讀懂驕傲,生成驕傲。這一環節,使學生能最終領悟琳達情感轉變的精神力量的來源,還會對你、我以及溫迪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回歸主題,升華情感
過渡:課文讀到這里,請同學們再讀課題,你對“永生的眼睛”又有了怎樣的理解?“永生”的是什么?
1.談談你對“永生的眼睛”的理解。
2.指名回答。
永生的是什么?
兩個含義:捐獻的器官“永生”;捐獻的精神“永生”。
(提醒學生批注在旁邊。)
相機板書:捐獻器官 奉獻愛心
3.你還知道有誰捐獻了眼角膜?
【設計意圖:深化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同時更多地了解課外的知識,做到課內外閱讀的有機結合,同時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加深對眼角膜捐獻的了解。】
4.小練筆:讀了這一家人捐獻器官,奉獻愛心的故事,你有什么啟發?結合課文內容對文中的人物可以進行評價,也可以談談感想,寫一寫。
【設計意圖:讀寫結合,進行了語言的積累,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強烈情感,在對溫迪一家尤其是對溫迪的深深敬佩之余,獲得對自我人生價值的追憶。】
5.修改批注,整理好摘錄筆記。
6.再讀課文,感受琳達思想發生的深刻變化,體會三口人的奉獻精神。
【設計意圖:將學生的能力培養落到實處,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再次回讀全文,是理解后的讀,遵循了從整體——部分——整體的規律,給學生一個完整的體驗過程。】
五、個性作業,課外延伸
1.繼續收集有關眼角膜捐獻的感人的故事,并講給你的親人、朋友聽。
2.讀一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3.寫一份器官捐獻的倡議書。
【設計意圖:課外的延伸,讓孩子們繼續關注眼角膜捐獻的問題,然后做一個義務的宣傳員,讓更多的人了解眼角膜移植的現狀,喚起人們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