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蝙蝠和雷達
清朗的夜空出現兩個亮點,越來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紅一綠的兩盞燈。接著傳來了隆隆聲,這是一架飛機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蝙蝠是在夜里飛行的,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而且無論怎么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么東西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做了一次試驗。在一間屋子里橫七豎八地拉了許多繩子,繩子上系著許多鈴鐺。他們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讓它在屋子里飛。蝙蝠飛了幾個鐘頭,鈴鐺一個也沒響,那么多的繩子,它一根也沒碰著。
科學家又做了兩次試驗: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讓它在屋子里飛。蝙蝠就像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撞,掛在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
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它一邊飛,一邊從嘴里發出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叫做超聲波,人的耳朵是聽不見的,蝙蝠的耳朵卻能聽見。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
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雷達通過天線發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顯示在熒光屏上。駕駛員從雷達的熒光屏上,能夠看清楚前方有沒有障礙物,所以飛機在夜里飛行也十分安全。
《11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解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過飛機夜間飛行這種現象,提出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全文要說明的主要問題。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結果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來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安全飛行。這項研究告訴人們,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蝙蝠、清朗”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特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
3.通過學習本課,激發熱愛科學、樂于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抓住重點詞句,理解科學家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使飛機能夠安全夜航。理解明白蝙蝠和雷達在夜間探路的原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大自然中充滿了神奇,大家對這些神奇的事應該有好多不理解,蝙蝠是一種動物,雷達是一種探測裝置,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蝙蝠和雷達》。(板書課題)指導寫“蝙蝠”兩字。
2.讀了題目,大家有什么問題嗎?
二、檢查預習,學習生字。
1.指名讀課文。
2.檢查生字詞。
三、初讀課文,了解脈絡。
1.自由讀課文,讀準讀音,邊讀邊標出自然段序號。
2.交流: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在你的腦海中有什么疑問嗎?梳理學生疑問。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概括每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四、布置作業。
1.練習寫生字。
2.搜集人類從動植物身上得到啟示并有所發明的例子。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深入閱讀,理解課文內容。
(一)、引導學生自學課文4~6自然段。
1.自由讀4~6自然段,想一想科學家做了幾次試驗?在什么環境中做實驗,分別怎么做,結果怎么樣?得出了什么結論?用簡潔、準確的話來填寫表格:
實驗順序
試驗方法
實驗結果
實驗結論
不同點
相同點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全班交流填表情況。
3.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怎么配合來探路的呢?,默讀第七自然段,劃出句子。
4.匯報句子,說體會。科學家們發現蝙蝠夜間能安全飛行的秘密容易嗎?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來?理解“反復、終于”的用詞準確性。
三、拓展延伸
1.默讀“資料袋”,說說人們從( )身上得到啟發,發明了( )。
2.介紹自己知道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3.補充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4.推薦相關的書籍課下閱讀:《動物和植物的秘密》、《奇妙的仿生課》
四、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11蝙蝠和雷達
耳朵——熒光屏
嘴————天線
超聲波—無線電波
蝙蝠——雷達
反射——障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