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熒字是后鼻音,要讀清晰;障字是后鼻音,再讀一遍。 生按照老師要求再次齊讀。
師:要掌握詞語,會讀好還是不夠的,請同學們拿出練習本,誰愿意上臺來寫一寫?
生:上臺書寫。
師:書寫時要注意坐姿,聽寫的過程中注意筆畫筆順。
詞語:敏銳、障礙、鈴鐺、蒼蠅、捕捉、避開 學生書寫后,全班齊讀所聽寫的詞語。
師:黑板上兩個同學的書寫讓你滿意嗎?
生:障字的左耳刀寫得太大了。
師:同學們在寫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坐姿,注意筆畫筆順,盡力把每一個部首寫清楚。
師:現在我們來找一找這些生字詞在書中的位置,請同學們快速查找。 師生交流以上詞語所在位置。
交流資料,切入課題
師:課前教師布置了同學們查找有關蝙蝠和雷達的資料,現在來交流。(師出示蝙蝠與雷達的圖片)
生:我知道有關蝙蝠的寓言
師:今天先不來研究寓言故事,請坐。
生:我知道吸血蝙蝠。
生: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
生:蝙蝠是一種夜行動物。
師:你為什么說他是一種夜行動物?
生:因為他夜間飛行。
師:綜上所述,蝙蝠是一種夜間飛行的哺乳動物。你們對雷達又了解多少?
生:雷達是一種神奇的電子機器。
生:雷達可以根據電磁波往返的時間測得阻波物體的距離。
生:雷達裝在飛機上,可以測得前方是否有障礙物。
師:課文的題目是《蝙蝠與雷達》,可見他們之間有一定的關系,翻開課本,自由讀課文,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蝙蝠與雷達是什么關系?
2、人們在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啟示?
3、人們是怎樣從蝙蝠和雷達身上得到啟示的? 為了讓學生明確問題,老師又重復了一遍問題。 學生快速閱讀。
研讀文本,探究關系
師:蝙蝠是一種動物,雷達是一個機器,到底他們之間有著什么關系?
生: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
師:對于這個回答大家滿意嗎?
生:滿意。
師: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啟示?蝙蝠有什么本領?
生:蝙蝠邊飛邊發出超聲波,在夜里找到蚊子。
師:哪一個自然段描寫蝙蝠飛行本領高?
生:讀描寫蝙蝠飛行本領高的段落(第三自然段)
師:人們怎樣在蝙蝠身上得到啟示?
生:科學家做了三次實驗,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
師:這是一份表格請同學們快速完成,完成表格前把第四、五自然段好好讀讀,邊讀邊完成。盡量用簡潔的語言描寫,不要把原文抄寫下來。
學生閱讀段落,完成表格。教師收集了五張有代表性的表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學生完成后師帶讀第四、五自然段。 文中有個詞語“橫七豎八”是什么意思?
生:密密麻麻
師:是否和密密麻麻是一個意思?老師的臉上有密密麻麻的點,能說成老師臉上有橫七豎八的點嗎?
生:橫的有,豎的也有,斜的也有。
師:對,文中形容沒有規則,很亂的意思。
師:三次實驗都在這個布滿了橫七豎八的繩子的房間中進行,第一次實驗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投影學生完成的表格,其中學生填寫為捂住眼睛。
師:可以填寫為捂住眼睛嗎?如何修改。
生:蒙住眼睛,捂住嘴巴。 師呈示第二次實驗內容 學生填寫了多種實驗結果:像沒頭蒼蠅亂撞、鈴鐺直響等。
師:這些答案都是可以的,只要扣住了文章本來的意思。、 呈現第三次實驗結果后
師:三次實驗,課文使用了“蒙、捂、封”三個不同的動詞,用得很準確,同學們在寫作文時了要注意用詞準確。
師:分析三次實驗結論:第一次實驗結論是? 蝙蝠不用眼睛探路。
師:第二次實驗的結論是?
師:第三次實驗的結論是? 蝙蝠在探路時用到了嘴巴。
師:出示自己的答案,逐一講解 師:從蝙蝠第二次、第三次的探路中你發現了什么?
生:蝙蝠靠嘴和耳朵探路。
師:課文中第六自然段中用了一個重要的詞講了這個關系。
生:配合。
師:可見這個詞很重要,如果沒有配合,說明蝙蝠探路只要嘴巴或只要耳朵,這和蝙蝠探路需要嘴巴和耳朵兩種器官是不同的。
生:給“配合”打上著重號。
師:蝙蝠的嘴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的?下一節課我們再來繼續學習
作業:
1、根據第七自然段和課文插圖,畫出能夠說明蝙蝠是如何探路的簡筆畫。
2、雷達是如何根據蝙蝠飛行的原理,安裝在飛機上的。
3、把資料袋讀三遍,完成課后思考練習內容。
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