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蝙蝠和雷達發明之間的關系,體會運用科學試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發明創造的過程。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介紹清楚三次試驗的過程。
3、主動認識11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介紹清楚三次試驗的過程。
2、體會運用利用科學實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發明創造的過程。
3、學會書寫13個生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流程
一、設置懸念,揭示課題
(多媒體出示蝙蝠圖片)師:這是什么?它在什么時候才出來活動?出示雷達,這又是什么?(或你們認識它嗎?)有的同學肯定會問了,老師怎么把這兩種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了?其實,蝙蝠和雷達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你們想知道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12課《蝙蝠和雷達》,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把句子讀通順。
2、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3、默讀課文,(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不動唇,有速度,能思考)看看誰能提出最有價值的問題。
課件出示問題:(1)蝙蝠在夜里飛行的情景是怎樣的?
(2)說一說,這三次實驗的經過和結果。
(3)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是什么?雷達工作的原理是什么?
三、精讀課文,質疑感悟
1、學習第三自然段
哪一自然段寫了蝙蝠夜里飛行呢?(放課件)
2、學習四、五、六自然段
蝙蝠究竟什么能在漆黑的夜里飛行呢?為了弄清楚這個問
題,科學家們做了三次試驗,下面就請同學們自學四、五、六自然段,完成表格里的內容。
試驗次數 | 方式 | 結果 | 結論 |
1 | 蒙眼睛飛 | 鈴鐺沒響 | |
2 | |||
3 |
課件演示三次試驗的經過。指名回答三次試驗的經過。
3、學習七、八自然段
、倏茖W家們在反復的研究中,終于發現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了,讀第七自然段,課件演示,
板書:蝙蝠 超聲波 反射 耳朵。
②師生表演:蝙蝠發出的超聲波象什么一樣向前推進的,遇到物體時怎樣?誰來和老師一起來表演一下(學生扮蝙蝠,師扮物體)以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
、圩x第八自然段,指名朗讀,課件演示,
板書:雷達 無線電波 反射 熒光屏
多么了不起的發明創造啊!下面就讓我們帶著對科學家們的敬佩動情的來讀全文,再次體會他們關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明創造的科學精神吧。
四、課外延伸,拓展閱讀
這篇課文通過講述科學家受蝙蝠飛行的啟發,給飛機裝上了雷達,保證了飛行安全的事例,你還知道哪些是利用仿生學,人們進行的發明和創造嗎?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說明文。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系。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本課時我運用自讀自悟,探究合作,填表交流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從而發展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以“讀”為本,走進文本
教學時我追求以讀為本。尤其是科普類文章,往往會有許多術語,讀起來會很拗口,內容也難以理解。閱讀教學時更要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教學《蝙蝠和雷達》時,復習舊知后,我首先安排了一次自由讀,讓學生回憶課文主要內容。接著通過指名讀,男女生對讀,齊讀„„各種各樣的讀書方式,讓學生走進文本,讀通讀順課文,為品讀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親近文本,以悟導讀
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請孩子用一個詞來概括蝙蝠的飛行的特點——靈巧;再讓孩子找找從哪些詞中體會到“靈巧”。當學生找出“即使”時,我便引導學生認識關聯詞“即使„„也”;找出“無論”時,再引導學生體悟“從來沒”就是“都”, “無論„„都”也是一對關聯詞。感悟“靈巧”后,通過理解關鍵詞語指導朗讀,讀出“靈巧”。這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所在。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實現自主性的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好實踐活動,對于密切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發展其個性,培養其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在教學“探究蝙蝠夜間靠什么飛行”時,我設置了表格,給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這個環節進行的比較順利。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需要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時,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在填表時,應教給學生填表方法,如何用極其簡練且精準的語言來填表,是學生的難點。學生在復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復述課文的真正目的。復述完后,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另外,整堂課下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沉悶,課后我反思,發現之前對學生的預設不夠,提問的方式欠妥,有些問題指向性不夠明確,不符合學生的思維模式,使學生的回答不夠明確,有時還會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同時,在一些環節上,可以放手讓學生來參與,如蝙蝠如何進行夜間飛行的過程,就可讓學生來上臺畫畫圖,也可以增加一些小視頻來活躍課堂氣氛。
曾有人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一堂課下來,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方法,更上一層樓。
更多相關文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