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能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解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
2、體會科普小短文語言準確性和表達方法多樣的特點并指導寫作。
3、培養學生科學研究探索精神,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蝙蝠在夜里飛行的秘密是怎樣探索出來的。
2、學習課文寫作特點,仿寫課文的7、8自然段。
板書設計:
蝙蝠和雷達
嘴 超聲波 障 無線電波 天線
)))))) 礙 ((((((
物
耳朵 (((((( )))))) 熒光屏
教學設計
一、質疑導入,激發興趣
1、板書:蝙蝠 讀詞。你們了解蝙蝠嗎?
2、出示雷達圖片,這是什么?板書:雷達 知道雷達有什么作用嗎?
3、板書:和,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一定有疑問吧?
善于質疑是學習的必備能力之一,我們一起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
(反思:第一環節,質疑課題,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主動學習尋找答案。同時讓學生明白“學貴有疑”,質疑是學習的必備能力之一。這個班的孩子很善于質疑,說明老師平時非常注重這方面的訓練。)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用下面這段話概括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課文從(蝙蝠的夜里飛行本領)提出疑問,經過(科學家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夜里飛行的秘密),發明了(雷達并運用在飛機身上)。
2、反饋交流
3、根據主要內容,我們可以把課文分為幾個部分?怎么分?
4、如果給每部分加一個小標題,我會給第一部分加上——板書:提出疑問
5、剩下的三個小標題由孩子們來取。板書:反復研究 揭開秘密 發明創造
(反思:第一遍讀課文,訓練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為了降低難度,我給了學生一根有力的拐杖,設計了一個填空題形式,讓學生根據填空來概括。拐杖并不是為了讓學生依賴,而是為了讓學生走得更加穩當,以便在適當的時候丟棄拐杖。緊接著我設計了取小標題的環節,讓學生理清課文結構脈絡,感受課文條理清晰、邏輯性強的特點。)
三、品讀課文,學習寫法;
過渡:下面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部分——提出疑問。有一句話是第一部分的中心句,找到了嗎?
(一)學習第2、3自然段
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1、這是問句當中的哪種類型?全班讀。
2、設問句用在文章當中能引起讀者濃厚的興趣。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可以運用。板書:設問
3、蝙蝠身上有什么本領讓人類產生疑問呢?指名回答。
4、請女生讀第一段話,請男生讀第二段話
5、你覺得哪段寫得更好?說說你的觀點。
6、師小結
7、是呀,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用詞的準確性。讓我們通過朗讀來感受課文用詞的準確性。板書:用詞準確
(二)學習第4-6自然段
1、學習要有刨根問底的精神。出示:難道蝙蝠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東西嗎?指導朗讀。
2、默讀第4-6自然段,試著自己回答這個問題。
3、先用自己的話回答。誰能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齊讀第六自然段。4、用“不是……是”說話。
(三)學習第7-8自然段7
1、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你們知道這個秘密是什么嗎?指名回答。板書:嘴超聲波 耳朵
2、全班讀。
更多相關文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