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說課稿及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17-10-19  編輯:林儀 手機版

  《永生的眼睛》說課稿

  一、教材簡析及重點、難點的突破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鮮明,作者刻畫了兩個讓人終身難忘的形象:善良,樂于助人的父親和可愛、才華橫溢的女兒。他們熱愛生活、關愛別人的心,讓人尊敬,讓人懷念。結合本單元主題“眼睛” ,使學生理解:如果能給失明者帶來光明,那將是多么美好的事情,這個眼睛將得到永生。

  本文涉及到角膜捐獻,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所以在課前讓學生做初步的調查,了解周圍人對待角膜捐獻的看法。在理解課文內容時,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觸動心靈,升華感情,熟悉文章內容。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及15個新詞,并用指定的詞語造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4.師生共同搜集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這篇課文用了大量篇幅來描寫人物的語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體會,特別是父親的兩段話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應引導學生反復研讀有關語句和段落,透過字面體會人物的情感,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體會父親教育“ 我”的第一段話時,可引導學生想一想:你可以給予他人哪些東西?為什么說給予別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最珍貴的?讓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在理解有關父親的第二處語言時,可引導學生思考:第二處語言與第一處語言有什么關系?最后把父親的這兩段耐人尋味的話連貫起來讀一讀,體會父親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教學設計思路

  1. 以“情”為主題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有一定內涵句子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2.教學時應特別注意朗讀的指導,朗讀要貫穿教學的始終。課文所表達的情意深厚,應注意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會人物的心情,讀出人物的感情。可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進行朗讀,讀好人物的對話。

  3.在自讀自悟、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試著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價,并談談自己從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啟發,有什么感想,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進一步加深體會。

  4.課后可讓學生進一步搜集、整理資料,通過寫倡議書或辦板報的形式向人們宣傳捐獻器官的意義。

  教學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讓學生在課前展開調查訪問、搜集資料,了解到捐獻器官在中國面臨著重重困難,身邊的許多人不愿意捐獻器官導致器官供體嚴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與人體器官來源十分緊張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這樣的感受,再來學習課文,學生自然會對琳達一家人產生無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前提下,指導學生自讀自悟,訓練學生把握關鍵,突出重點,整合、梳理自己獲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閱讀效率。

  在備課時我想到這篇課文思想性較強,且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遠,如果象一般課文那樣單純從課文入手,講解,分析,討論,在學習中懂得道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難度較大,也顯得空洞、無力。因此上這節課時,我首先問學生:“你認為什么東西是永恒的?”

  學生各抒己見:鉆石、母愛、宇宙、某種精神、品質等。接著推薦一篇文章,文章寫的是一個心臟四次被捐贈,分別為四個瀕臨死亡的人帶來健康,并為他們及其家庭帶來幸福快樂的感人故事。讀完后,告訴學生有關一些國家的捐贈制度,如美國司機在考取駕照后拿到駕證的同時會收到一張器官捐贈意見書:你是否同意在自己去世后捐贈身上的某些器官。在我國一些大城市也早有了專門的器官捐贈機構,每年有大量的人簽署了器官捐贈意見書。介紹完這些,板書課題,進行學習。

  由于有了這些鋪墊,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可以很快融入到課文中,能深切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課文也容易多了。文中有一句話“你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的死亡之軀能有助于別人健康的恢復,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有了之前的鋪墊,學生體會將更深刻,并產生共鳴。在學完課文后,對全班進行了一項調查:你對捐贈人體器官有什么看法?寫一寫心里話。相信學生會有較深入的認識。

  三、板書設計

  7 永生的眼睛

  母親 父親 女兒 (捐贈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響)(“我”的態度)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

  《永生的眼睛》展示了“我”的父輩為了他人能夠更好地生活,盡自己最大所能來幫助別人延續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貴品德,并借此來教育所有的讀者,宣揚了“一個人不但自己要熱愛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這篇課文語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鮮明,作者刻畫了兩個讓人終身難忘的形象:善良,樂于助人的父親和可愛、才華橫溢的女兒。他們熱愛生活、關愛別人的心,讓人尊敬,讓人懷念。

  一、抓住題目,展開教學

  題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課題,理解題目的深刻含義。課初引導學生理解“永生”的意思,多數同學都能說到“永遠都活著”或“永遠都生存”等,那么自然他們也將文題理解成“永遠都活著的眼睛”。對于學生的理解我沒有給予肯定或否定。當學完課文后,再讀課題,再去理解課題的含義,此時,學生不僅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而是有了一個提升,溫迪死后,她的眼睛角膜成功為兩個盲人做了角膜移植,她的眼睛仍然煥發著光彩,同時,永生的不僅僅是眼睛,還有父親和母親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必將世世代代永遠傳承下去。

  二、以情為主線,組織教學

  這是一篇教育性很強的文章,讓學生讀中感悟,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積累,推想課文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以“情”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有一定內涵句子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教育并喚醒學生要有愛心,培養一種意識,樹立起對生命的熱愛,對他人的關愛。如:在交流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動時,一個學生談到母親去逝時,父親表現出的態度讓“我”感動。“當母親去逝時,不僅是‘我’悲痛萬分,對于父親也是十分難受。但當醫生問他是否捐獻角膜時,他卻‘不假思索’地答應了,而且還‘平靜’地對‘我’說,可見父親和母親想到的更多的是他人,而不是自己,多么了不起呀!”有的同學說:“最令我感動的是女兒溫迪,她只有十四歲,對于外公捐獻角膜的事,她沒有不理解,而是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并說如果她死后也學外公捐獻自己的眼睛角膜。這是多么了不起啊!”這些都是外公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十四歲的溫迪。

  這篇文章很感人,課外延伸的部分更是讓人黯然淚下,為之動容。所以在學完課文后,我補充了課外的內容——是關于溫迪死后捐獻眼睛角膜的故事,我飽含深情地朗讀了這部分內容。然后我設計了一個寫話的練習:你想對文中的誰說些什么?我覺得在這樣的情感熏陶下,學生才能夠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


相關推薦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乱中文字幕在线系列 | 亚洲色伦网站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白嫩少妇视频在线 | 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 | 曰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