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實錄

發布時間:2017-04-11  編輯:梁飛藝 手機版

  《爬山虎的腳》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有趣的課文《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師:虎字是生字,和老師一起寫一寫。

  師:我知道同學們對這篇課文很感興趣。那么課前都做了哪些準備呢?

  生:我把課文讀熟了。

  生:我在網上收集了有關爬山虎等攀爬植物的資料。

  生:我預習了課文,知道了這篇文章是葉圣陶老爺爺寫的。

  生:我進行了實地的觀察。還采集了實物。

  師:同學們真不錯,課前進行了預習,還做了大量準備工作。這節課相信大家一定會有精彩的表現。老師也收集了一些資料,先請大家看一看。

  (課件出示:有關爬山虎的葉、腳等資料片)

  師:這就是爬山虎。課文重點寫了爬山虎的“葉”“腳”。大家希望先學哪一段?

  生爭先恐后:先學寫“腳”的片段。

  師:為什么?

  生:因為課文的題目就是“爬山虎的腳”,腳對于爬山虎來說一定是最重要的,肯定也是這篇課文的重點。

  師:真會讀書,從課題中就找到了文章的重點。

  生:“植物也有腳”我覺的特別新奇,我想盡快知道爬山虎的腳到底是什么樣兒的?

  師:對,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尊重大家的意見。那我們就先來看看爬山虎的腳。請同學們打開書,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生:第三、四、五段。

  師:同意嗎?請同學們自由的讀一讀這一部分,看看你能讀懂些什么?

  生自學

  師:有的同學一邊讀書一邊寫寫畫畫,很好。通過剛才的自學,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

  師:那是腳的什么?

  生:位置(板書)

  師: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誰還有補充?

  生: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

  生:還不準確。是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板書:葉柄的反面)

  繼續匯報

  生:我知道腳的形狀。象蝸牛的觸角。

  師:那觸角什么樣兒?你知道嗎?

  生:長在頭上,軟軟的,細細的,

  師:老師給咱們捉了一只小蝸牛,我們來看一下它的觸角和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相似。(放課件,做比較)

  生:真的很相似!

  師:什么相似?

  師:形狀相似。(板書)

  生:我還知道了他的觸角的顏色,是跟新葉一樣,也是嫩紅的。

  師:(小結)作者從位置、形狀、顏色三個方面介紹了爬山虎腳的樣子。

  生:老師,我讀了后面的文章,我覺得爬山虎的腳是小圓片。

  師:哦?有不同的看法。那爬山虎的腳到底是細絲還是圓片?

  生:細絲!

  生:(吵起來)圓片!

  師:(笑)不是誰嗓門大誰就有理。我們還是先看看書再說吧。

  生:是細絲。因為書上第三自然段說:“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說明這六七根細絲,就是爬山虎的腳。

  師:(不動聲色地)是嗎?

  生:(不服氣地)哪有腳像細絲的呀!

  師:(鄭重地點頭)是不太像。

  生:(肯定地)是細絲!我還可以從第四自然段找到證據:“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這說明小圓片是爬山虎的腳挨著墻以后才變出來的。爬山虎的腳其實是那六七根細絲。

  生:(激動地)我覺得作者比喻得不好。應當把小圓片說成是爬山虎的腳,把那六七根細絲說成是爬山虎的腿。是這樣:爬山虎先長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細絲”。腿長長了,能夠觸到墻的時候,腿上再長出“圓片”腳來,巴在墻上。細絲夠不到墻的爬山虎就長不出腳來,最后連細絲腿也退化了,書上說:“不幾天就萎了。”(全班笑成一團)

  師:(故意驚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學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覺得呢?(生有的點頭,有的搖頭,有的困惑不語。)

  師:看來,大家剛才讀書都非常認真,也都能說出了自己的道理。其實,爬山虎能爬墻,全靠它莖上長出的那──

  生:(齊答)六七根細絲!

  師:對!如果沒有那六七根細絲,爬山虎就根本沒有機會去“觸墻”,也就不能往上爬了。至于作家管它叫腳,我們班有同學認為應該叫腿,我看這不是什么原則性問題,你覺得怎么合適就怎么叫。腿也好,腳也好,都是擬人化的寫法。科學的稱呼應該叫“莖”,屬于攀援莖一類。大家看呢?(生滿意地點頭)

  師:通過剛才的爭論,大家應該了解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我們來做一做做一做這個練習。(課件出示練習題)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的地方,——伸出枝狀的——————。每根細絲像——————。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

  師:知道了爬山虎腳的樣子,那爬山虎到底是怎樣利用腳向上爬的?大家可以互相討論討論。

  (學生讀文,思考)

  生:老師,我們認為爬山虎是這樣向上爬的。它的腳碰到墻的時候,細絲的頭上就變成了小圓片。小圓片巴住了墻。

  生:細絲原先是直的,巴住墻時就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師:都說的很好。那誰能在課文中找一找,你認為爬山虎爬墻的關鍵詞嗎?劃出來好嗎?

  生:老師,我認為這幾個詞很關鍵:觸、巴、拉、貼(板書)

  生:我還補充一點,我認為變和彎也很重要,只有變成小圓片才能巴住墻,只有細絲彎了才能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

  師:你的補充很重要。我們弄明白了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那我們來演一演?

  (生苦思冥想,一片沉默)怎么演?

  師:在我們演的時候,可以把我們的身體當作莖,一只手當作……

  (生頓開茅塞)生:葉子,另一只手就是爬山虎的腳。

  師:為什么?

  生:因為爬山虎的腳長在葉柄的反面。

  師:誰愿意來試一試?(生躍躍欲試。師指名一人邊說邊演。)

  師:誰能評價一下?

  生:“觸、緊貼”這兩個動作演對了。可惜“巴”和“貼”沒有演好。

  生:演“巴”時,可以把手掌當作小圓片,剛開始用手指碰墻表示“觸”,表示“巴”時整個手掌就貼在墻上。

  生:爬山虎能把莖拉一把,是因為腳變彎曲了,產生拉力。因此演“拉”時手要彎曲,帶動身體貼著墻。

  生:開始表演時,身體離墻要遠一點,到了腳變彎了,身體盡量挨近墻,這樣一來,效果就會更明顯。

  師:同學們都提出了自己的寶貴意見,(對表演學生說)我們相信你一定能演的更好的。

  師:來,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感受感受。

  師:我把黑板當作要巴住的墻,你們呢?

  生:老師,我們巴空氣。我們巴桌子。(哈哈)

  師:我的腳觸著墻了,有什么變化呀?

  生:細絲的頭上變成小圓片,巴住墻。

  師:我巴住墻了,你們呢?

  生:我們也巴住墻了。

  師:下邊我應該怎么做呢?

  生: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師:好,我拉一把,緊貼在墻上。(教師緊貼在黑板上,學生的身子也貼到桌子上。)

  師:我們再來爬一回好嗎?這回你們邊說邊做,我跟著做。

  (生邊說邊做,教師跟隨著做。)

  師:再爬一回,我把這只腳拿下來(重音“拿下來”)再爬,我把這只腳拿下來(重音“這只腳“)再爬,你們發現什么問題了嗎?

  生:老師,桌子不夠了,(哈哈——)

  師:我們換個地方再爬。(生笑。)

  生:老師,不能再爬了,因為爬山虎的腳是不能拿下來爬的,這只腳一旦巴住墻就不再拿下來了。

  師:誰說的?

  生:書中說“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而不是說“一步一步往上爬”。

  生:老師,不能這樣爬。這樣爬山虎都從墻底往墻頂爬去,那么墻的底部就沒有爬山虎了,這與作者前面所看到的“墻上滿是爬山虎”不是矛盾嗎?

  師:你能聯系上文來理解很好。還有不同的看法嗎?

  生:按老師這樣不停地“爬”的話,那爬山虎就只有一只腳了。而我昨天看到鄰居圍墻上的爬山虎有很多腳,因此,這樣理解“一腳一腳”是錯誤的。

  師:大家通過讀書、討論自己弄明白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非常了不起。學到這里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生:初看“一腳一腳”這個詞很淺顯,我一開始不假思索地把它理解為“一步一步”,看來我讀書不夠認真。

  生:我現在明白了,作者在這里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腳一腳”,是因為它能準確地寫出爬山虎“爬”的特點,可見作者是經過認真觀察的。

  師:同學們的發言都很精彩。是啊,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看課件)邊看邊讀課文

  師:剛才,我們既開心又投入地感受了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感受了爬山虎的“不到頂峰不停止”的攀登精神,而能這樣細致的描寫出來還源于作者的長期觀察,認真思考。看來,我們應該像作者一樣做生活的有心人啊。

  師:爬山虎的腳這樣神奇,那葉子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自讀寫葉的段落,邊讀邊在腦中浮現出課文描寫的景象。

  (生自讀)

  師:你們喜歡爬山虎的葉子嗎?為什么?

  生:因為它的葉子顏色在變化。

  生:它的葉子樣子很好看,鋪得也很均勻。

  生:一陣風吹來,爬山虎的葉子就會漾起波紋。

  師:“漾起波紋”是什么樣子?

  生:就像風吹到水面上出現的波紋一樣。

  生:就像這樣。(用手勢表示)

  師:看,爬山虎的葉子多美啊!這是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它是—生:嫩紅的。

  師: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

  生:嫩綠的。

  師:這就是爬山虎的嫩葉,它——

  生:不大引人注意。

  師:引人注意的——

  生:長大了的葉子。……

  師:那一墻綠油油的爬山虎顏色在變化,一陣風吹來還蕩漾著波紋……你能不能把那種美麗的顏色、那種變化的樣子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呢?

  (學生輕聲自讀)

  師:我聽出來了,你們讀得很好,讓我也喜歡上這些句子了。誰來讀給大家聽聽?

  (絕大多數學生讀得有聲有色)

  師:老師發現,剛才有的同學能把這一段背下來了。怎么樣,我們一起試一試。

  師:這節課就上到這,誰來說一說這節課的收獲?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葉子的樣子及特點,腳的樣子,爬山虎如何利用腳向上爬的過程和它的腳的變化,對爬山虎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生:我還知道了,寫一篇好文章要認真觀察。

  生:我覺得還應該補充一點就是在觀察的基礎上要善于思考。

  生:我覺得還應該養成勤于動筆的習慣,如果只觀察不去寫的話,觀察就沒有意義了。

  師:你們說得真好,我們應該學習葉圣陶老先生,勤于觀察,善于觀察,積極思考,把觀察到的事物恰當,準確,有序地描寫出來,平時寫一篇好的作文,語言積累是基礎,觀察是紐帶,你們能不能寫出像葉老這樣的好文章呢?

  生:(很有信心)能。

  師:好,老師給你留一個長期作業,自己種一盆植物,天天仔細觀察,有心的同學可以記觀察日記,期末的時候,也為你的植物寫一篇文章好嗎?

  生:好。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亚洲精品专区人妖系列 |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抢 |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69 | 三级网站在线网站 | 中文字幕色色五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