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材分析:
《小珊迪》是一篇反映19世紀英國兒童生活的短篇小說。主要寫了英國一個賣火柴的小男孩珊迪為了一便士賣掉一盒火柴而苦苦哀求,又為了急著送還先生的零錢而被一輛馬車撞傷悲慘死去的故事。整個故事生動感人,以第一人稱敘述,運用對話展開故事的情節。
二、 學情分析:
這類故事情節性較強的課文,學生感興趣,能夠讀懂,并能借助工具書運用以往學過的方法理解課文中關鍵詞語的意思。例如運用字義理解“孤兒”的意思;查閱字典理解“請求、乞求”的意思,通過具體的語言環境能揣摩出兩者細微的區別。
但對于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即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復述課文,學生還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本篇教材以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如果要學生獨立復述比較困難。教學中教師必須通過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的理解和概括幫助學生掌握復述的要點。
三、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讀準“薄”、“軋”的讀音,運用學過的方法理解“糾纏、請求、乞求、孤兒”的意思。
課文中的生字不多,但由于“薄”和“軋”都是多音字,學生還不能正確掌握它們的讀音,可以讓學生在預習課文時查字典,根據字義選擇在具體語境中這兩個字的讀音,以鍛煉學生運用工具書自主識字的能力。“軋斷”的“軋”是“碾、滾壓”的意思,因此要讀“yà”;“又薄又破”的“薄”是指上下兩面之間的距離小,與“厚”相對,因此要讀“báo”。
本篇課文詞語不多,最關鍵的就是“請求、乞求”這組近義詞的理解。通過這組詞語的理解,還能把握文中小珊迪的感情變化。在教學中,我因勢利導,先請學生事先查閱字典辨析這兩個詞語的不同意思。再通過聯系上下文,學生就能理解到“請求”是比較強烈的要求。“乞求”是在小珊迪饑寒交迫、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得屈膝求人的意思,再次讓學生通過詞語的理解感受當時小珊迪的可憐。
目標二:通過閱讀,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能聯系上下文體會“我”內心的感受,讀懂“我”態度變化的原因。
要學習復述課文,學生必須對課文內容有大致的了解。整個故事都是圍繞著“我”和小珊迪之間發生的,我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我為什么會答應照料與自己素不相識的小珊迪的弟弟?“我”的感情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我”的一系列言行的變化完全是由于受珊迪的言行感染。教學中抓住文中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的相關段落、語句進行反復品讀,概括提煉出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故事的主要線索。
目標三:能簡要復述課文。
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再抓住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適量關鍵語句,學生也就可以用自己的話或課文中的語句講述故事大致內容了。
四、 教學設計:
(一)挖掘教學資源,培養學習興趣。
[!--empirenews.page--]在本課教學中,我力求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感悟的情境,使每位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我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教學資源,通過音樂、畫面等各種輔助手段,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利用學生閱讀期待使其主動地走近文本,走入文本,和文本對話,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新課開始,以課題為突破口,引領學生主動閱讀文本,通過對文本的解讀,感悟小珊迪到底是個怎樣的孩子?以讀書感悟、思辨探索、質疑解疑等方法渲染、激發學生對小珊迪的同情和欽佩之情。
(二)抓住課文線索,品詞析句悟情。
本課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小珊迪乞求“我”買火柴的感情變化和誠實守信還零錢的線索;另外一條就是“我”對小珊迪感情變化的線索。教學時,我就抓住這兩條線索進行如下訓練:
小珊迪的感情變化:“請——請求——乞求”的教學。小珊迪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求我買他的火柴,請求的語氣一次比一次強烈。教學中,我就請學生辨析這三個詞語的不同意思。通過聯系上下文,學生理解到:“請”是一般的要求;“請求”是比較強烈的要求‘“乞求”是小珊迪在萬般無奈之下沒有辦法的做法。
我的感情變化:課后練習四的幾段話是“我”的感情變化的轉折。教學中我指導學生在了解主要人物小珊迪品質的基礎上根據“我”的感情變化來領會課文中“我”的品質——富有同情心。
(三)指導感情朗讀,提升審美境界。
本篇課文以對話展開故事情節,人物品質都是通過對話、語言得以凸顯,在教學中朗讀顯得極為重要。小珊迪乞求“我”買火柴時可憐的話語;小珊迪看見“我”時那真誠的話語;小珊迪臨死之前那令人動情的話語無不使我們動容。在教學中學生富有個性的朗讀,教師深情并茂地范讀,使學生在把握課文基調的基礎上,達到人文相悅的審美境界。
課后反思:
反復閱讀課文,我們不難發現全文主要抓住“我”與小珊迪之間發生的買火柴和還零錢這兩件事展開故事情節。課文又以對話描寫為主,那么抓住課文的主要事件、抓住事件中人物的主要言行,就能體會人物的品質。因此,新課開始,我就以聽記、閱讀課文最后一節為突破口,即人物悲慘的命運為抓手,層層深入地探究造成人物悲慘命運的整個事件,以重要句段為教學重點,品詞品句品段感受珊迪的善良、誠實,并為復述做準備。
在感悟的同時應指導學生進行必要的概括,提高對小珊迪品質的認識。如講讀第一段,要指導學生弄懂為什么寫小珊迪的外貌,為什么要多次寫小珊迪乞求“我”買火柴;然后指導概括段意。講讀第二段時,當學生想象小珊迪受傷仍在忍痛尋找便士后,要引導學生回顧小利比給“我”找零錢的情節,并提示:這表明小珊迪的誠實;在想象小珊迪臨死前念念不忘小利比的情景后提示:這表明小珊迪的善良。這樣,人物形象才顯得既飽滿,又清晰。
針對起因、經過和結果的質疑,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小珊迪死了,他的親人呢?他的父母是怎么死的?小珊迪為什么難過地說……” 有提問,有發言,有補充,有辯論。這無疑是真正的讀書,邊讀邊思,學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當然,學生的質疑,不一定都正確,更不可能很完善,但這并不重要,只要沒有大錯,就應當尊重學生的認識,保護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充分展示每個個體生命的風采,使課堂涌動學生生命的活力。
教學時,我十分關注學生的內心獨特感受和情感體驗。體驗使學生得到發展,使語言更具人性美,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要求,因此,語文教學要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如果教師只是在課堂上展示編制得十分細致的教案,把課堂教學理解為演示教案的過程,就難以上出鮮活的好課,就不能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在學生談自己切身感受時,要能根據學情的變化靈活組織教學,通過對小珊迪悲慘遭遇的深切感悟,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如上所述,設計挺好,但操作起來還存在許多不足,如:對學生的激勵,對語言訓練和朗讀指導,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等都需要進一步改進。我想: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激勵機制,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引導作用,那么學習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