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書屋》練習設計
【應知應會】
1.學習魯迅先生嚴格要求自己和勤奮好學的精神。
2.學習按由中間到四周的順序進行觀察的方法。
3.給第三自然段分層,概括自然段段意。
4.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來歷”、“料理”、“信念”、“毫不松弛”等詞。
【重點難點例析】
了解“早”字來歷,學習魯迅嚴于律己、勤奮好學的精神。
例析:
課文第三自然段是講“早”字的來歷和這件事對魯迅一生的影響。
這一自然段共有七句話,講了三層意思。第一層,開頭兩句講“早”字是誰刻的及“早”字的樣子。“很像……,又像”采用了打比方的寫法。像“沒開放的花骨朵”,說明字寫得很單純,顯得幼稚,卻很美;像“小小的火把”,說明“早”字不尋常,催人奮進。第二層共四句話,集中交待了“早”字的來歷。第一句講了當時魯迅的家境,間接地交待了寫“早”字的外部原因;第二句講有一天魯迅遲到了;第三句講魯迅受到老師的批評。這是促成魯迅刻寫“早”字的直接原因。第四句講魯迅在那張舊書桌上刻了個“早”字,同時也把一個堅定的信念刻在心里。這句話是指魯迅下定決心不再遲到了。第三層是最后一句話。是講“早”字對他一生的影響。
【題旨說明】
1.第1題,培養仔細觀察、認真閱讀的習慣和創造想象的能力,讓學生積累表示方位的詞語。做題前要看圖,弄清“畫”、“先生的座位”、“學生的書桌”、“魯迅的書桌”所在的位置,然后看書,畫出表示方位的詞語。想象,可從畫的內容、先生的座位、學生的書桌的樣子展開,還可想到其他可能有的事物。
2.第二題,引導學生通過理解詞語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習魯迅先生的好品質,同時感悟作者用詞的準確精妙。理解詞語要聯系前后文,同時結合少年時代的魯迅生活艱難的情境去思考。第1小題,要讓學生想象小時候的魯迅既要料理家務,又要去當鋪、采藥,還要上學,因而必須急急忙忙、焦慮萬分地趕路的情形。第2小題,有三個問題。可先弄清“堅定的信念”指什么,然后再思考魯迅為什么要刻“早”字,最后再從“堅定”、“時時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奮斗一生”去思考為什么要用“刻”而不用“印”。
3.第3題,比較字形,不僅要弄清兩個字的不同之處,而且要盡可能地聯系字義去分析。寫詞語的括號要拉長一些,最好改成一條橫線,讓學生盡可能地多寫一些詞語。
4.第4題,朗讀第三自然段,要把魯迅刻“早”字時的堅定決心表達出來。背誦第三自然段,先要理清段落的層次,然后逐層背誦。
【自主性練習設計】
1.按照課文原文填好前兩空,然后展開聯想,把句子補充完整。
魯迅的書桌上刻著一個小小的“早”字。字橫著,很像_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還像______________。
2.想象魯迅“奔走于當鋪和藥鋪之間”的情形:他怎么趕路的,他的神情是什么樣的,他心里想些什么。想好后跟同學交流交流,然后扮演魯迅,把具體情形表現出來。
【評價指導】
1.獨立思考:根據第一題中兩句話展開的想象是否具體?背誦課文是不是用了較好的方法,比如,是否先讀懂內容,然后大聲朗讀,最后才背誦?
2.小組評議:第二題,難度較大,無論是談“體會”,還是談理解,不同的同學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宜一刀切,也不必一律要求“深刻”。比如,為什要刻“早”字,有同學能說“為了時時提醒自己上課不遲到”,也是值得肯定的。組成的詞語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括號外的字可以在組成詞語的前、中、后。
人物故事--顧愷之為母畫像
顧愷之是魏晉時期的著名畫家。他善于畫人物,尤其擅長畫女人,這與他的孝心有關。
顧愷之一出世,母親就離開了人間。他父親原是朝廷命官,因不滿官場的腐敗,辭官回家寫詩作文。顧愷之經常沖進書房問父親:“人家都有媽媽,我的媽媽在哪里?”禁不住兒子的一再詢問,父親只好以實相告。
顧愷之大哭了一場,從此變得沉默寡言了。心中只是想著母親生得什么模樣,一次又一次地詢問父親,母親的臉龐、身材長得如何。聽了父親的回答后,他心中有了母親的身影、臉型。他發誓要把母親的像畫出來。
他畫了一張又一張,可是父親見了總是搖頭:“不像。”他毫不氣餒,繼續作畫。畫到第十張時,父親說:“身材手足有點像。”他欣喜若狂,更加用心畫像。不久,他畫得像得到了父親的認可:“像了,像了,只是眼神還不大像。”他繼續潛心畫眼睛,畫了改,改了畫,當他又一次把畫像送到父親面前時,父親大喜過望:“這是你的母親。”
這一年他才八歲。到二十歲時,顧愷之已經是著名的畫家了。當同行問他曾經拜誰為師時,他回答說:“我的母親是我心中一直活著的老師。
閱讀提示: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何感想?顧愷之是怎樣成為著名畫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