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書屋》教學片斷賞析 1
教學內容:課文第三自然段的內容
教學流程:
教師:現在同學們都是小魯迅。自己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看看是那是一件件什么事情是你難以忘懷?
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教師:看那位小同學更像小魯迅,可以把第三自然段讀得最流利、最有感情。
指名讀課文。
教師:同學們,假如你們都是小記者,你們聽了他讀書后,想一想該提些什么問題?小魯迅,你也思考思考,大家會給你提些什么問題呢?
(我在這兒設計了答記者問的形式,學生感到很新穎,于是學生就可以投入到學習之中,便于學生“身入”)
學生甲:魯迅同學,我想問一下:你是一個用心學習的好同學,成績也很優秀,可是為什么你上學經常遲到呢?
小魯迅:我也不想遲到,可是,我的父親有病。我沒有辦法呀。
學生乙:你的父親有病與你上學遲到有什么關系?
小魯迅:我要給我的父親去買藥。同時,我家里很窮,我還要把家里的物品拿到當鋪去換錢。然后再到藥鋪去拿藥。
(小記者的這兩個問題,聯系很密切,把這兩個問題連起來,恰巧可以解決本文的一個重點)
教師:看來魯迅上學遲到是有原因的。并且他把家務事做得很好,主動承擔了家里的事情,值得同學們學習。
學生丙:你是有原因的,是可以理解的。你當時感到委屈嗎?
小魯迅:有一些委屈。
學生丙:可是,你怎么不告訴壽鏡吾老先生呢?他就不不會批評你了?
小魯迅:我雖然感到委屈,可是我還是認為自己有錯,上學就不應該遲到。我當時在心里想:我以后上學要早到,永遠不再遲到。
(在這個過程中,小記者能夠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動,通過人物的心理,理解人物的品質。)
總賞析:
1.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了學生分別扮演小記者和小作者的形式,開了一場“記者招待會”,這樣可以讓全體學生“身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中,這樣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課文內容。
2.“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是理解文章中心的一種好形式,這部分的第二個問題就說明了這一點。
《三味書屋》教學片斷賞析 2
教例:四年級《三味書屋》
生1:老師,我有個疑問。
師:很好,你問。
生1:學校不是叫我們不要在課桌上刻刻畫畫嗎?魯迅為什么還在書桌上刻“早”字呢?
師:你很有愛護公共財物的意識,真好。請同學們說說各自的看法。
生2:可能那時壽鏡吾老先生沒對他們進行這種教育吧。
生3:不可能,書里說到“教書嚴格的壽鏡吾老先生”,老先生教書嚴格,對學生的教育一定也很嚴格。
生4:不對,你們沒認真讀課文。書里寫著:“學生的書桌是從自己家里搬來的。”這張書桌是魯迅他家里的。
生5:可是,從家里帶來的桌椅就可以隨便刻嗎?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
生6:我反對。魯迅可不是隨便亂刻。他刻的那個早字是為了督促自己以后要時時早,事事早。
生7:對,如果魯迅的爸媽知道了他是在書桌上刻“早”字,相信他們一定不會批評魯迅的,可能還會表揚他了。
生8:但是,老師曾說過,任何一種事物都是有它的生命,桌子也是。其實,我覺得魯迅可以把這個“早”字刻在一個更好的地方,那就是心里。
師:你說得真棒。大家把掌聲送給他。(掌聲鼓勵)
師:同學們敢大膽提出疑問,并能各抒己見,這很好,老師喜歡你們這種精神。至于魯迅在桌上刻“早”字到底對不對,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魯迅先生的這種嚴格要求自己,勤奮好學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評析:
孩子們確實是非常單純的。他們這種敢于質疑,敢于批判的精神是非?少F的。而對于學生這些富有個性的看法,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而不能以個人的主觀判斷來決定他們的對錯,要尊重孩子們的想法,培養孩子們獨特的世界觀與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