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的獅子》教學說明:
《盧溝橋的獅子》中第2自然段對獅子形狀的描寫生動有趣,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并列整齊、瑯瑯上口的句式,把盧溝橋獅子的形態描繪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體現了作者細致的觀察力和非凡的想象力。細細品讀這段文字,學生不僅會有如臨其境,如見其“獅”之感,而且喚起了他們的創造意識,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供了可貴的條件。這段句末的省略號為讀者留下了再創造的廣闊空間,任由讀者的思維縱橫馳騁。下面的教例,正是緊緊地把握教材的這些顯著特點,挖掘文中的思維訓練因素,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促使學生的創造思維在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得到發展。
《盧溝橋的獅子》課堂實錄:
師:課文中寫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的原因,除了數量多之外,還有什么緣故?
生:多得數不清還有個原因是這些獅子大小不一。
生:它們有的大,有的小,造型不相同,所以數不清。
師:那么,作者是用什么詞語來寫大小的?
生:作者是用“幾十厘米”、幾厘米”等數量詞來寫獅子大小的。
生:我從資料上看到,在橋東端蹲坐的兩頭大獅子,身長1.73米,高0.9米,重3噸。它們被當抱鼓石使用。而寫小獅子是用“幾厘米”這個詞語。
生:“甚至連鼻子眼睛都看不清”這句話中的“甚至”一詞描述了獅子小的程度。
師:同學們讀書都非常仔細。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還有別的原因嗎?
生:有。數不清還因為這些石獅子形態各異。它們有的蹲坐、有的低頭,還有偎依的、藏著的、被按在地上的等等,所以數時極難數準。
生:這些獅子不僅小,而且有的只露出一張臉,有的伸出一只爪子,有的藏在大獅子身后,所以數時不容易數準。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那么,誰能用“因為……所以……”的句式來說明數不清的原因呢?生:因為盧溝橋的獅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所以很難數清。
師:說得真不錯。請看圖片,觀察上面描寫的五種獅子不同的形態特點,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生朗讀第2自然段)師:現在請同學們看圖片,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說出獅子的五種姿態。
生:有的蹲坐在石柱上,有的低著頭,有的小獅子偎依在母獅子的懷里,有的小獅子藏在大獅子的身后,還有的小獅子被大獅子用爪子按在地上。師:同學們默讀第2自然段,用筆畫出作者聯想的事物。(生默讀,動筆畫)
師:作者看到獅子的不同形態,由此想到什么?
生:作者由“蹲坐”的這只石獅子,想到它好像朝著遠方長吼。
生:由“低頭的”,想到它在專心聽橋下的流水聲。
生:由“偎依”的樣子,想到小獅子在熟睡。
生:看到“藏在大獅子身后的小獅子”,想到它在作有趣的游戲。
生:看到那“被按在地上的”,想到它一定是淘氣,在受罰呢!
師:文中用“形態各異”概括了盧溝橋的獅子多種多樣,你能從省略號中想像其他獅子的姿態,并根據姿態說出自己的聯想嗎?
生:有的小獅子爬在大獅子肩上,好像跟獅媽媽說悄悄話。
生:有的小獅子跪在大獅子面前,好像是向獅媽媽承認自己的錯誤。
生:有的獅子擁抱在一起,好像久別重逢的朋友一樣。
生:有的獅子仰望著天空,好像在和天上的星星對話。
生:有的獅子伸出一只爪子,好像在數著橋上來往的行人。
師:同學們真會想像,說得和書上的一樣美!你們想不想欣賞這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獅子呢?
[!--empirenews.page--]生:(齊說)想!(多媒體顯示盧溝橋的獅子圖案,增強學生對美的感受。)
師:這么多、這么可愛的獅子,可以用哪些詞來形容?
生:(搶說)千姿百態、姿態萬千、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形態各異。師:這些憨態可掬的獅子,看上去神韻是那樣的優美。如果你來到這里,看到這一切,你會怎么想?又會說些什么呢?生:古代雕刻這些石獅子的能工巧匠們,你們真是太了不起了!
生:雕刻石獅子的能工巧匠們技藝多么高超啊!
師:這段課文寫得生動有趣,你們喜歡嗎?
生:(齊說)喜歡!
師:現在老師給大家一點時間自由讀,看能不能背下來。(生練背)
師:讓我們一起來背。這段分3層,先總說“盧溝橋的獅子真有意思”。(生背第1層。)
師:再分說“獅子的大小”和“獅子的形狀”。(生背第2層和第3層。)
師:同學們都能背誦了,現在來想想,作者是通過什么樣的寫法讓我們了解到這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獅子的。
生:作者是使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這樣的排比句式寫形態各異的獅子的。
生:前半部分“有的……”是寫獅子的形狀;后半部分“好像……”是根據前半部分獅子的形狀而作出的想象。
生:前4個句子都是先寫獅子的形狀,后寫根據前面的形狀作出的想象。第5句是先寫的想象,后寫的是獅子的形狀。
師:同學們會讀書,會分析,概括得也全面。大家都去過動物園,現在,老師請同學們也采用文中的這種句式來說說動物園里的猴子,好嗎?前4句先說形狀,后說想象;后一句先說想象,后說形狀。
師:動物園里的猴子真有意思。它們的姿態各不相同。
生:有的猴子眼珠滴溜溜地轉,好像在想如何才能把游人手中的香蕉弄到手呢?
生:有的猴子抓耳撓腮,好像在思考猴先生提出的問題。
生:有的猴子齜牙咧嘴狂叫,好像在為那些攀枝躍林的伙伴鼓勁叫好。
生:有的猴子從假山上縱身一躍,“飛”到樹枝上,好像在向游人炫耀自己是體操明星。生:還有的小猴子大概是在猴媽媽面前撒嬌,拽著猴媽媽的尾巴,還擠眉弄眼的。
《盧溝橋的獅子》評析: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本教例充分而有效地發揮了語文的功能,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1.大膽想象,激發創造欲望。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可以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這一教學片斷妙在填補“空白”,創造美。在學生對盧溝橋獅子的美已有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跳出課文之外,展開大膽想象,用“有的……有的……”描述獅子的其它姿態,充實了課文內容,豐富了“美”的形象。然后又從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讓學生調動詞語積累,用學過的詞形容獅子的美。在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中,使學生充分享受了“創造美”的樂趣。
2.發揮自主精神,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領悟”。本片斷的可貴之處是教師相信學生具有學習的潛能,可以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如學完文中描寫盧溝橋獅子的五種形態的句子后,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領悟”語言文字的規律,看作者是用什么句式、怎樣寫出獅子各異的形態的。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發現的過程,馬上領悟了規律。這也是幫助學生思考、作出獨立判斷的過程,更是強化學生自主精神、創新意識的過程。
3.舉一反三,注重能力遷移,在遷移中創新。“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圣陶語)本片斷模仿例子,寫動物園猴子的情態,進行遷移練習,培養了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學生在“反三”的過程中并非簡單重復和機械模仿,其中不乏發展和創新因素,是對“一”的升華和提高。在由“一”而“三”的遷移中無不包含創新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