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石》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通過講小青石的生活經歷,形象地闡明了生活的意義:默默無聞地為大眾服務,才是最有意義的事。
教學要求:
理解課文內容,受到為他人服務的思想教育。練習分清課文的主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理解小青石對生活的理想。
教學難點:
練習分清課文主次。
教學構想:
揭示學習內容及自學要求,組織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理解小青石對生活的理想,練習分清課文主次。
教學準備:
寫有自學思考題的小黑板。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習過程:
一、檢查預習
1、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然后評議,糾正讀得不正確的地方。
2、按照預習要求檢查預習情況。
⑴起初小青石和小黑石的理想各是什么?
⑵后來小青石的理想有什么變化?
⑶課文中哪些地方描寫了小青石的快樂?找出小青石覺得快樂的句子讀一讀。
二、初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給課文分段,考慮段意。
2、分小組討論分段情況。
3、集體討論交流,指名回答。第一段:講被山水沖到岸灘上的小青石和小黑石生活平靜;第二段:講小青石和小黑石對生活的截然相反的態度;第三段:講小青石被運往都市,為自己的理想即將實現而滿腔歡喜;第四段:講小青石被制成混凝土鋪在道路上;第五段:講小青石認為自己找到了最有意義的生活。
三、提出自學要求,學生進一步自學
1、明確自學要求。
⑴工人把小青石鏟去干什么了?
⑵小青石是怎樣成為混凝土的一部分的?
⑶小青石在成為混凝土的過程中,思想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用課文里的話回答。(小青石在沒有成為混凝土時,說:“這樣的生活,我討厭了”、“老是停留在這里真悶得要死了”。后來實現了到都市里去的想法,所以很“得意”,覺得“總比悶在岸灘上強”,在小草里也是“滿心歡喜,并不嫌顛簸得難受,反而覺得異樣的舒服”。接著被鋪在道路上,透不出一絲氣“只得悶聲不響”,再后來完全改變了模樣,已經成為混凝土的一部分,“它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不曉得怎樣才好”。最后,小青石“看見許多許多的人的腳”它的意思又變了,“它覺得非常快樂”。)
2、為什么小青石會有這樣的變化?為什么小青石會覺得快樂?
3、小青石認為什么是最有意義的生活?齊讀課文的倒數第二自然段。
4、“要像我這樣穩定不動,生活才有意義”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小青石的“穩定不動”和小黑石認為的“石塊天生就是穩定不動”的“穩定不動”有什么不同?(同樣是“穩定不動”,但小青石認為自己的“穩定不動”是更有意義的。因為小青石“是為大眾服務的”。)
四、再齊讀課文,體會課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要求: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同桌討論交流。
3、集體討論。(這篇課文通過講述小青石的生活經歷,形象地闡明了生活的意義:“默默無聞地為大眾服務,才是最快樂的事情,才是最有意義的生活。”)
五、指導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分角色朗讀全文。
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預習讀寫例話《分清課文的主次》。
板書設計:
20小青石
厭倦平靜的生活,渴望成為有用的材料
實現入城的理想,得意;
被攪拌,頭昏腦脹,生氣;
成為鋪路石,快樂
課后小記:
《小青石》教學反思
今天,上了《小青石》一顆,我感觸頗多。一是雖能夠掌握教材的整體,把握教材的主線: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小青石的理想發生了怎么樣的變化?小青石后來的理想又變成了什么?但是在教學時,為了趕時間,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進程,忽視了很多細節,比如:教學生字、詞語,本來一帶而過,課上臨時改變注意要教發瓚、瑪瑙、顛簸這幾個生字詞語,等我在黑板上寫了,學生早讀好書等在那里,此時拿出已經有些遲了,這樣硬插就顯得突兀。二是課堂教育機智還不夠,我一心想按照自己設計的思路牽著學生走,可學生卻翩翩不按我的要求去做。所以那時我就硬把學生給拉回來,卻沒有即時找原因,為什么學生沒有完成我的要求,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比如,讓學生找出小青石和小黑石起初的對話,大部分學生都找錯了,此時我就慌了,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于是我又強調一下,起初兩個字,終于有學生舉手答對了。于是我馬上就肯定了那個答案。就接著完成我的教案,其他沒有弄懂的,只有湖里糊涂地跟著我走了。三是對學生的評價語不足。課堂上教師的評價語是至關重要,好的評價語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愿學樂學。而我今天恰恰沒有做好這一點。希望在今后的學習中多積累多學習。
更多相關文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