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教材>
《呼風喚雨的世紀》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小教版第七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屬于科技類課文。文章的作者僅用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喚起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和探索科學的濃厚興趣。教學這篇課文,一是了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二是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較為深刻的詞語和句子。
<說學情>
由于課文是一篇科技類文章,文中的語言比較枯燥乏味,形象性不強。因而,在教學課文時,我利用一些圖片,音像呈現,提供說話練習等教學手段創設情境,縮小學生與文本在內容、時空、情感上的視界差距,憑籍課前的這一精心預設為課堂教學的精彩生成提供平臺。
<說文本生長點>
“動態生成”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它強調課堂教學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固定不變,按部就班,機械僵化的教學模式,主張課堂教學必須構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動過程。因而,為了更好地生成,我主要抓住以下幾個生長點進行自主建構:
1、在游戲中生成建構。課前,我與學生玩起“說說自家的家用電器、交通工具等”的游戲,目的是創設愉悅、民主的學習氛圍,拉近學生與老師的距離、與文本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及熱情。
2、在引領中生成建構。以課文第一個自然段——“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為中心句進行提問,理解,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讓學生在潛心會文之后,達到對整個文本的整體把握。
3、在情境中生成建構。 “入境始為親”。教學時,我借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一組跟20世紀和21世紀取得的科技成就相關的畫面及短片,使學生內心為之驚訝、震撼,“情動辭發”暢言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4、在說話練習中生成建構。當學生對課文有所了解時設計幾個說話訓練,讓學生在一次次說的過程中,掌握了不同句式的訓練,也切身體驗到是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了美好生活。從而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得到充分顯現。
5、在品讀中生成建構。課文篇幅不長,但有些詞匯、語句卻不易領悟。我帶領學生親歷文本,抓住重點句進行誦讀,理解,努力破解語言所隱含的信息,獲得個性感悟。
<設計思路>
在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之后,根據本校“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實施策略”的課題特點,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在教學中力求體現新課標理念,緊扣中心句,突出感悟,促進教學銜接。我設計的教學思路如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長期以來,我們經常面對這樣的教學困惑,那就是——怎樣讓學生更有興趣地接受科技類的常識性課文,一般來說,上這種課,大多學生會虎頭蛇尾,課堂上氣氛會較為沉悶。因而我設計一個游戲的環節,讓學生參與到游戲當中,樂于玩,樂于說。我呢,也相機讓他們了解到我們的生活變化有多大。
(二)圍繞主線,遍地開花。
教學時,我努力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緊緊抓住課文的中心句——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細讀文本,充分把握言意融合的文本生長點。引導學生在各種畫面、科技短片的視聽情境中,在生活的前后對比中,在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原古時代的想象中自主建構,逐層推進,把多元理解與語言品味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真切地體會到是科學技術讓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抓住言語訓練點,讓教學充滿語文味。
像這樣的科普性文章,單單介紹一些常識是不夠的。為了讓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語言的實踐運用、品讀、想象與表達,也為了讓語文課堂教學真實與扎實,我不但抓住文章內的重點句,還設計了幾個說話訓練。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語言學習主體,讓課堂充溢語文味。
(四)激發想象、暢想未來。
在一節課即將結束之前,我引發學生新的生成的興奮點——“科學還會創造什么樣的奇跡?”學生的思維再一次得到激活,他們在自由交流中激發起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學習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他們在一次次探究中提升了認知水平、知識建構。可想而知,收獲定是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