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第一節,我上了《搭石》一課,完成了本學期上優質課的任務。這是任務,同時,也是機會。
上語文課,我是外行,一直以來,我對別人都這樣說,但從骨子里我有上好語文課的思想準備和堅定的信念,我一定能行!
捧讀課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平整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致,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若是誰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這樣的畫面,帶給人們一種最樸質的、似乎就是身邊的景兒。
上完課后,慢慢回憶,找出了許多不足:
1、在設計上不合理。
昨天,上了這課的第一課時,掃除了課文里邊的生字、詞,同時,帶著孩子們一起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原計劃是導入之后,就讓孩子們通讀幾遍課文的。但今天到校后,我突然改變了想法,想嘗試讓孩子們聽了遍課文的錄音。聽完錄音后,就請孩子們找出文章中的美。這太“突然”,以至于顯得生硬了。
孩子們沒有充分讀課文,怎么會發現美呢?發現了,也沒有了解得更透徹。這一環節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和自主性,多么大的失誤!
2、話到嘴邊卻沒有強調。
在學習“一行人走搭石”時,沒有強調“像輕快的音樂”。話到嘴邊,卻沒有說出來,好似做一道菜,沒有在起鍋時加少許味精一樣,總覺得少了那么一點兒味兒。
3、在小黑板上寫錯了一個字。
利用小黑板寫了三個段落,在寫了“上了點兒年歲的人……再在上面采上幾個來回……”,我竟寫成了“更在”,孩子們發現了,我沒發現。孩子們高高舉著小手時,我突然意識到一定是我出錯了。孩子們給我指正,我沒有將“更”字改成“再”就將小黑板取下來了(其實,正好要進行下一個環節),放下黑板那一瞬,我想將小黑板再掛上去改正過了,卻沒能。這又是一個失誤。
嚴格地說這是一個不小的錯誤!
4、沒有“點睛”
課文的最后一段是本課的點睛之筆,而被我給忘了(下午,我已經補上了)。這個失誤與“虎頭蛇尾”正好相接!
一堂課結束了,找出自己的不足,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優點:
1、抓重點段落和詞語
本課中,處處是景,而最美的是“走搭石”。我參照王湘玲老師上的這一課,將這一段劃分出意群,讓孩子們細細地品讀,尤其是“清波漾漾、人影綽綽”讓孩子們邊讀邊“過電影”想像著那是一幅怎么樣的畫兒。將孩子們分成兩大組來一個在前邊“走”一個在后面“跟”,讓孩子們理解“協調有序”。
2、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講到兩人走搭石時的謙讓時,讓孩子們聯系到實際生活,想想該怎么做;講到“理所當然”讓孩子們說說生活中做哪些事是理所當然的,孩子們說出了很多了。結合學校這個星期重點抓環境衛生工作,告訴孩子們隨手撿起一個包裝袋也“理所當然”的。
這一課中,我認為,人文性更強!
一堂課結束了,自己的教學又走上一個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