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一】
第七單元的課文充滿愛,充滿真情,充滿溫馨,一篇篇課文學習下來,總能讓人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情感得到升華。《賣木雕的少年》就是這樣一篇課文,中非人民的友好情誼在文中讓人感動不已,那少年是那樣淳樸,是那么可愛。當“我”因為那象墩子太大而無法帶回中國而無限遺憾時,那賣木雕的少年帶著對中國人民的無限情誼出現了。
我上的是第二課時,我覺得我很認真地設計了各個環節,我在教學時努力體現了以下教學理念:
一、重視朗讀,讀中培養學生語感。
本文的人物語言描寫很多,這些語言不僅豐富,更重要是在這些語言描寫中蘊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質。因此在教學中,我從“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年?”提問出發,抓住少年和“我”的兩次對話,不僅充分讓學生朗讀,還讓學生轉換角色去讀,切身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課文中,有很多語氣詞的提示,例如,“夫人,您買一個吧!”要讀出誠懇的語氣;“您是中國人吧?”是猜測,要讀得比較輕。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讀出語感,也是我在這節課上所要追求的。在學習送木雕部分,以讀代講的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非洲少年的情感,同時創造性地進行朗讀,如:少年連連擺手,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在看完補充資料后,學生的朗讀感悟一下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也能更好地感受少年的那份友愛。
二、積累語言,注重語言文字訓練。
學習語言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也是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本質區別。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理解內容之前復習時,讓學生認讀本課課文中比較有特色的四字詞語,并拓展、運用。讓學生把詞語放入課文內容,放進具體語境中,使學生真正地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學生感悟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還逐步體會到如何正確的運用語言。這樣做,不僅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補充資料,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課文講的是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旨在讓學生感受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但由于文中內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為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困難。在上課時向大家介紹了中國援助非洲修建坦贊鐵路的資料:20世紀70年代,中國支持非洲獨立,援建了坦贊鐵路。為建設這條鐵路,中國政府提供無息貸款9.88億人民幣,共發運各種設備材料近100萬噸,先后派遣工程技術人員近5萬人次,中方有64人為之獻出了寶貴生命。贊比亞卡翁達總統贊揚說:“患難知真友,當我們面臨最困難的時刻,是中國援助了我們。”坦贊兩國人民乃至整個非洲把坦贊鐵路譽之為“自由之路”。這樣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礎。
當然,學到的更多的怎樣讓自己以后的課堂有所進步:
一、關于對話學習的學法指導。
今天我在指導學生讀好對話時,給學生列出了四個讀好對話的法寶:關注提示語;標點藏感情;表情會說話;用心去感受。可是課堂上學生的反應是不知道什么是提示語,這樣的要求對于三年級的學生偏高,他們不能形象地進行感知。因此在體會讀少年誠懇、猜測的語氣時,有些學生還是不太明白。其實只要簡單地引導“少年說了什么?他是怎么說的?”,學生馬上就能找到“誠懇、猜測”,并且能感悟朗讀。
二、三年級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定位在哪里?
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從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靈以及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課文不能定位在感恩,但是只讓學生說出這個少年很善良,有一顆美好的心靈也不夠,一定要讓學生感受到少年對中國人民是一種你對我好、我對你好,非常樸實的友好情誼。
三、板書要認真、精簡
板書內容一定要體現課文的精華所在,字跡端正,精簡實在,節約課堂上的時間。
四、寫話目標不明確
為什么要寫這個小練筆的目標不明確,再加上前面朗讀理解不夠深入,因此學生在寫話時內容比較單一,范圍也比較狹隘。
【教學反思二】
賣木雕的少年是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賣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不便攜帶,只好放棄。非洲少年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他等在賓館門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教學后,我覺得有些可以反思一下。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應用。詞句的積累是最常見的。課文中出現了許多四字的詞語。如“名不虛傳、游人如織、構思新奇、愛不釋手”等,很多詞語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語言材枓。我有意地引導學生把它們從文中找出來,積累下來。
適當開發資源也是一種積累。為了讓學生了解本文的寫作特點,了解中非之間的友誼,除了布置學生搜集資料外,我還提前在板報上提出了中非友誼的資料,豐富學生的積累。積累的最終目的是運用,在課堂上我讓學生用積累的詞語講一講非洲大瀑布給自已留下的印象,中非人民有過怎樣的交往。都是在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運用。
注重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滲透學習方法,也可以說是我在這課的教學中的又一個成功做法。滲透解詞方法,抓好詞語教學,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訓練項目。教學中我重視了詞語教學,注意滲透解詞方法。比如教學“構詞新奇”一詞,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字眼,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理解“愛不釋手”,讓學生懂得通過語素分析,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引導學生學會搜集和課文相關的資料,豐富對文本的理解,拓寬文本視野。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為什么單單會說“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呢?”這和本課的背景有關,作者游覽的非洲國家是贊比亞莫西奧突尼亞大瀑布,中國曾經在20世紀60、70年代援助過非洲,給非洲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課前我在黑板報上登了這些資料,起到了幫助,有的學生在課外也搜到了一些,
品讀重點詞句,體會文章的情感。例如在體會“我”的遺憾時,能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能體會我遺憾的句子。在品讀句子的同時,抓住“構思新奇、愛不釋手、語無倫次”等詞語,體會木雕的精美,“我”很喜歡卻不能帶走的心情。為少年真誠地贈送木雕作好鋪墊。
教給發散思維方法,想象人物的內心世界。想象那個少年當時在想什么。他可能在想:我爸爸、媽媽說過,那條鐵路是中國人幫我們修的,那個電站也是中國人幫我們建的。中國人是我們的最好朋友。閱讀是為了更好地寫作,本文的教學難點是通過描寫少年言行的句子,體會他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出這樣的句子,通過補白想象,揣摩少年的內心,體會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更好地刻畫少年的品質。在感情朗讀對話的基礎上,學生的內心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再讓他們寫幾句夸夸這位黑人少年,讓讀寫緊密結合起來。
但是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教師總是在缺憾中進步。這節課的最大缺憾有兩點:在學生找不齊與“遺憾”相關的句子時,我沒能指導學生再讀課文,準確找到句子。在學生有一部分不愛舉手回答問題時,我顯得無計可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