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
《燕子》這篇文章不僅詞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寫“神”了。這神來之筆是怎么來的?那是因為鄭老先生書讀得多。我在上寫作課時我問學生到底我們為什么要讀書?當然答案多是增長知識,讀書能讓自己長大,讀書讓自己高興……學生們也都會背誦“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在學習《燕子》過程中,我說鄭老先生只所以能寫出這么美的文章,讀破萬卷書,行萬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寫神了,那些詞來自于平時的閱讀積累,來自于不斷地觀察,來自于多層面的感受,少了這些,怎么可能有這篇美文?
學生在學習勞累之余,念叨上“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這就是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兩句,身心馬上會輕松起來,精神也會好上許多。也許這也是這篇散文魅力表現吧。
大多數的學生是見過燕子的,他們沒有陌生感,但他們沒有作家那種寫作的沖動,所以燕子不會如此走到他們的紙上,而對于好多學生來說,許多可愛的動物,同樣不能變成文字。這是一種熟視無睹。因此研究這一課,其實我們可以告訴學生不要熟視無睹,雖然我們暫時做不到作家的寫作水平,但我們能大膽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動物入文,多多觀察,不放過一些細節,多多用自己的雙手記錄,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屬于學生自己的文章也會自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