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專列》教學反思1
這節課是我上的一節公開課,提前進行了很多次試講。公開課是用自己班的孩子上的,提前沒有給學生進行任何鋪墊。因為自己上的是第一課時,課上到你想對貝蒂說什么結束。課上完了,但是留給自己的思考卻沒有結束。
一、 詞語的處理的疑惑
文中有很多優美的短語。
氣溫驟降、瀕臨死亡、風雪不止、饑寒交迫、料峭的春寒、凍僵的山路、漫天飛舞的大雪、凍僵的燕子、皚皚白雪…..
這里面有些并不好理解,是不是讓學生預習時用工具書查,還是在文中理解。這成了很多老師爭議的話題。三年級課標鼓勵學生文中理解字詞的意思,但是這樣會浪費很多時間。
這些詞語可以按照結構劃分,其實還有一種劃分方式,直接寫天氣寒冷的詞語和間接寫天氣寒冷的詞語。如果詞語按照這種方式,在這里出示,就會為下面講授文章寫法做鋪墊。
二、 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總結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出現了填空的形式。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我是按照本文主要內容來要求的。主要是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結果。后來才發現原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講了一件什么事并不能畫等號。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三、 這節課先出示了第一自然段,把它作為這節課的背景,接著讓孩子初讀課文,讀準字音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樣做是否合適,初讀課文是不是要讀全文。
《燕子專列》教學反思2
今天上了《燕子專列》感受頗深,這是一篇發生在人和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內容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不是太難理解,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重點語句中體會到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的情意,對學生進行愛護鳥類的環保教育。在課前我就向同年級的老師請教了課文中的重點,老師們說既然文章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就以愛作為主線來貫穿課文打動學生。
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就注重了這一個“愛”。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背誦第一課《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是多么快樂,在讓學生進入課文,本課中的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難?讓他們的心一下子為燕子的遭遇而調動著,為燕子的遭遇困難而著急著,而我也注重了每個環節導入語的設計,希望學生在充滿感情的導語的引領下,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覺。而大部分學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課下來基本理解的透徹了,在朗讀方面都能體會到他們真的是進入了課文,被人們的愛感動了。本節教學效果不錯.
《燕子專列》教學反思3
反思《燕子專列》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比較滿意的地方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深入研讀文本,走進語言深處。
二、創設一個個情境使學生融入文中,把孩子們帶進文中。
三、注重對學生情感的關注,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
四、整個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讀書方法,如做批注、畫重點句子、圈重點詞。
五、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六、整節課圍繞“愛” 之主題構建課堂,理解層層推進,情感步步升華。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是,由于教學密度比較大,課堂前半部分上得比較快,引導學生 感悟、朗讀不夠落實,我覺得上課是應關注是學生學習的狀況,根據課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動教學的進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認真鉆研教材,整合課程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
《燕子專列》教學反思4
《燕子專列》這篇課文進述的是和燕子有關的一個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歐洲的瑞士氣溫驟降。這時,從南方飛回北方的燕子經過瑞士,因找不到食物,饑寒交迫,面臨死亡的危險。瑞士政府得知這一情況后,呼吁人們尋找凍僵的燕子,將它們送到車站,并用帶有空調的列車將這些燕子送到了溫暖的地方。這個故事表現了人類對鳥兒博大的愛心,呼吁人們要保護動物。
開始的時候,我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還是比較滿意,但上了課下來,覺得效果不好。下面我就對我存在的問題進行一個總結。
1. 對文章的研讀還不夠深入。我在帶領學生分析文章的時候還不夠深入,以至于沒有讓學生深入文本去體會人與燕子之間的情感。
2. 朗讀訓練的力度不大。在講人們為燕子做了些什么的時候,應該給學生創設情景,讓學生去朗讀、體會。進而進入到作者的情感當中。
3. 缺乏對詞語意思的理解。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對重點詞語,應該帶領學生,聯系上下文來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4. 缺乏適當的表情。在上課的時候,應該注意自己的表情,隨著情感的變化,表情要相應的變化。針對這個問題,自己要多對這鏡子練習。
5. 沒有給予學生充分討論的時間。上課應該在比較輕松、自在的氛圍下進行。我的課堂缺乏輕松之感。
針對以上問題,我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深入研讀新課程標準,弄清楚三年級的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也進行不斷的總結與反思。
《燕子專列》教學反思5
《燕子專列》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這個單元有著一個鮮明的主題:“愛護環境”,圍繞這個專題,我們所選擇的這篇課文講述是 :有一年春天 ,歐洲瑞士氣溫驟降,風雪不止,成千上萬的燕子在瑞士境內饑寒交迫,瀕臨死亡。瑞士政府得知情況后,呼吁人們尋找燕子,把它們送到火車站,并用空調列車將這些燕子送到溫暖的地方。
課文講述的是人們關愛、保護燕子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體現了人與動物之間的友好和諧之情。教學本課,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貫穿全文的愛心,增強保護環境、愛護鳥類的意識。本案例的撰寫以人類對動物的博大愛心為主線,將這種濃濃的關愛之情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在自讀、自悟、合作學習之中不斷增強人與動物是朋友,應該和諧相處這一環保意識。課文的敘述順序較為獨特,先將事情的結果呈現出來,最后再回到開頭送行的一幕,首尾呼應,渾然一題。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認真的研究了教案,教案里由課題燕子專列引出燕子為什么有領導人大人物一樣的待遇。教案很特別的地方就是教師由詞語“長途跋涉”“饑寒交迫”“瀕臨死亡”引到燕子在瑞士境內遇到了什么麻煩?到瑞士政府和居民的行動,最后才引到課文的第一段,順理成章的解釋了本文的敘述順序。難能可貴的是也理解了這種敘述方式,還舉出了一個列子,上學期語文報里的《遲到的表揚》一文。這是我一開始沒有想到的。
課下來,我自我感覺是這節課并不是很好,課后,我好好想了下,一,課上,我的問題引導時缺乏豐富的語言,只是簡單的把問題引到我要說的方面。二、在設置情景聯想時不夠自然,只是把自己預先設好的答案強加給學生。這應該讓他們自己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話雖有些幼稚,可一點也不過時,需要不斷的努力,爭取做一位優秀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