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這是說村里人感覺到不可思議。還有其它的說法嗎?
生:村里人羨慕地說:“放得這么高!”
師:村里人在羨慕什么呢?
生:羨慕我們把風箏放得高。
師:僅僅是因為把風箏放得高嗎?你能否嘗試著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生:羨慕我們無憂無慮的生活。
師:還記得我們剛才讀過的詩句嗎?(出示文字投影)村里人羨慕我們的原因就是——
生: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師:是呀,我們擁有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擁有著那個年齡段獨有的天真和快樂,這怎能不讓人羨慕呢?請你帶著這份孩子們的快樂和村里人的羨慕再來讀讀這一段。(學生練習讀)
生:(繼續匯報 讀文)從早晨玩到下午,我們還是歇不下來,牽著風箏在田野里奔跑。風箏越飛越高,似乎飛到了云彩上。忽然吹來一陣風,線嘣地斷了。風箏在空中抖動了一下,便極快地飛走了。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師:你讀得很好,我感受到了風箏飛走時孩子們的焦急。
師:剛才這位同學讀得非常好,誰還能講一講呢?
生:從早晨玩到下午,孩子們都不肯停下來,可見他們對風箏的迷戀。
師:“迷戀”這個詞語用得非常到位,我很欣賞。
生:不過是一只很普通的風箏,然而卻讓作者和他的小伙伴大驚失色、千呼萬喚,足以看出他們對風箏的喜愛。
師:這里面談到了“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兩個成語,分別該怎樣理解呢? (板書:大驚失色,引導學生逐字理解。大:吃驚的程度 驚:吃驚 失:失去 色:顏色 大驚失色:表示因為吃驚而使得臉都變色了。)
師:我們再來看“千呼萬喚”這個詞語。(板書:千呼萬喚)“千”和“萬”表示的意思是一樣的,“呼”和“喚”表示的意思是一樣的。“千呼萬喚”的意思就是——
生:喊了很多遍。
師:從中你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樣的心情呢?
生:著急。
師:剛才我們讀過的詩里面,哪一句就表示風箏飛走了,孩子們著急的心情?(出示文字投影)
生:忽聽兒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箏。
師:是呀,孩子們著急地又是拍手,有時叫喊,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喊?
生:風箏,你快回來!生:我會覺得惋惜。風箏啊,你怎么丟下我們就飛走了呢?
師:不知道喊了多少聲,不知道喚了多少遍,聲聲都飽含著我們的情感,這就叫做——
生:千呼萬喚。
師:我們民族的文字當中,有很多詞語都是像“千呼萬喚”這樣的組成方式。你能再舉個例子嗎?
生:千山萬水師:這是形容走了很遠的路,歷盡了艱辛。
生:千言萬語
師:這是形容說了很多話,寫了很多話,要表達的情感實在太多。
生:千軍萬馬師:你們說這是形容什么?
生:兵很多,隊伍很壯大。
師: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盡管我們千呼萬喚,也沒有留住風箏。有誰在接下來的文字中也體會到作者對風箏喜愛的感情了嗎?
生:(讀文)我們都哭了,在田野里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
師:我們都哭了,為了一只怎樣的風箏呢?(板書: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 的風箏。)
生: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寄托著我們憧憬和希望的風箏。
生: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被我們叫做“幸福鳥”的風箏。
生: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什么都不像的風箏。
生: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承載著我們理想的風箏。
生: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裝滿了我們童年快樂的風箏。 (教師在學生回答時板書: 希望 幸福 理想 快樂 童真)
師:這只讓我們牽腸掛肚、寄托了我們這么豐富的情感的風箏到底有沒有找到呢?(出示文字投影,課文的最后一段: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
生:我覺得孩子們那么執著地尋找著這只風箏,一定可以找到的。師:有沒有人認為可能找不到。(很多同學舉手)
師:不管風箏有沒有找到,但是這些孩子一定可以找到的是——(指板書)生:希望、幸福、理想、快樂和童真。
師: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你們知道嗎?
生:賈平凹(āo)
師:板書并講解。這個“凹”字在這里應該念“wā”,它并不是一個多音字。作者出生并在陜西省的一個農村長大,作者的父親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他給賈平凹起了一個小名叫“平娃”。他們那里的方言把這個“凹”字讀作“wā”。當作者長大之后成了作家,進了城,他給自己起名叫“賈平凹”,我想可能是為了懷念在農村的生活吧。他常常說對別人說:“我是一個進了城的農民”。他寫的很多作品都跟農村生活有關,最近他剛剛完成了一部長篇小說,叫做《秦腔》,感興趣的話你可以找來看一看。
師:同學們,一只小小的風箏喚起了我們諸多的情感。其實不光是高鼎、楊韞華、賈平凹寫到了風箏,還有很多藝術作品都是跟風箏有關的。我曾經聽到過這樣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覺得這首歌的歌詞和我們今天所學習的這篇課文的內容非常相近,現在請你來看一看。(出示歌詞 教師唱給學生聽 請同學們聯系這首歌思考:《放風箏》除了表達孩子們的童真、理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童心的自由,還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記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難合眼望著墻角糊好的風箏不覺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邊懷抱畫著小鳥的風箏人人笑開顏抓把泥土試試風放開長長的線風箏帶著天真的笑聲和白云去做伴如今每逢春風暖常念三月三還有畫著小鳥的風箏和那小伙伴風箏懂得我的心朝我把頭點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永把我陪伴(學生、聽課教師熱烈地鼓掌)
師:掌聲過后是思考,你從哪些地方讀懂了、聽懂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我覺得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
師:你從哪里讀懂的?
生:“記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難合眼,望著墻角糊好的風箏,不覺亮了天”就是說作者盼著小伙伴和自己一起來放風箏,童年無瑕。
師:“記得那年”,表示作者現在已經長大了,但是童年的生活卻給自己留下了永遠也忘不掉的回憶,那年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生:“抓把泥土試試風,放開長長的線,風箏帶著天真的笑聲和白云去作伴。”這是說作者對家鄉的思念猶如一根長長的線,一直縈繞在自己的腦海里,他希望把自己的祝福和思念由風箏帶給家鄉。(掌聲)師:一頭系著游子的情意,一頭牽系著故鄉的土地。你們理解得真好!這就叫做“鄉情”。(板書:鄉情)這一次,請你們再來完整地把課文讀一讀,體會作者對故鄉的依戀、對童年的懷念。(學生每人練習有感情地完整地讀一遍課文)
師:同學們,其實在不同人的心中,風箏身上承載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剛才我們說賈平凹的這只風箏上承載著他的鄉情、童真、理想、幸福,接下來我給大家帶來了另外一只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