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鹿柴》《江上漁者》。
2.請幾名同學背。
3.回顧古詩的學習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長卿所寫的。
學生補充有關詩人的資料。
2.解詩題。
出門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農夫家里。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分“暮”“幕”“墓”。
(2)“貧”上下結構,上邊是個“分”,不要寫成“”。
“蓉”上中下結構,中間是個“”。
“吠”“大”字上面不要丟點。
3.齊讀《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日暮:天色將晚。
柴門:樹枝做的門。
蒼山遠:蒼蒼茫茫的遠山,一直連向天邊。
貧:窮。
(2)自己試著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遠望蒼山,路途遙遠,得找個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個貧窮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從柴門邊傳來了狗叫聲,知道是主人冒著風雪回來了。
(3)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同學有語氣地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體會意境。
2.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幅景色圖?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寫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的寒山夜宿圖。它通過旅客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環境,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
4.可根據詩的內容,試著畫一幅“風雪夜歸人”圖,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5.練習背誦古詩。
(1)自己試著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體背。
6.作業:
背、默古詩,試著給爸爸、媽媽講講古詩的意思。
板書設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白屋貧(所感)
風雪夜歸人(所見)
同情勞動人民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注重圖文結合。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課始和教學過程中,通過圖片,讓孩子們有更加直觀的感受,有利于對古詩的學習。
2、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以問題為主線,放手讓他們自學,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通過小組的智慧,就能更好的完成解詩意這一環節。
3、注重對學習古詩方法的指導!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在古詩學習中,讓學生自己總結方法,并能正確、有效地運用這些方法,通過自學理解古詩的含義,學生讀不懂古詩這樣的難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4、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要引導學生把課本讀厚,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因此我在課堂上力爭體現這一教學理念。課前預習時,就布置學生搜集有關劉長卿的資料,為學生學習古詩做好鋪墊。一節課至始至終,學生一直處于積極主動地學習狀態,學習熱情高漲,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課堂參與面很廣,并能自主發表見解,提出疑問。
這節課,學生會讀會背這首詩,并理解了詩意,領悟了詩歌背后的內涵,還學到了通過讀讀詩,想畫面的方法理解古詩的方法,滲透了學法的指導,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不足之處:
1、評價語言不夠豐富。豐富的評價語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夠性,若能良好的運用評價語言,能使能使課堂更加活躍,氛圍更加濃厚。
2、朗讀過少。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孩子們多讀,在讀中去朗讀、感悟相信會更有利于理解古詩的含義,相信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