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搖尾巴的狼》教案設計
以段帶篇法就是根據有些課文中幾個段落結構相仿的特點,教師精講一段,讓學生按精講的方法,自己學習其余結構相似段落來培養自學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展示、使用的方法,潛移默化地進行仿效、運用,使學生主動地探求學習規律、掌握知識,這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精講一段,教給方法
1.初讀感知,了解寫了什么。
扣題讀段(第三次對話)提問思考:①狼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它會搖尾巴嗎?②不會搖尾巴的狼為什么搖起了尾巴?老山羊是如何做的?
2.“劃析想讀”,了解怎樣寫的。
“劃”——劃出有關神態、動作的詞,如半閉著,拖,盯;“析”——分析重點詞語,如半閉著眼睛是一種什么樣的神態?狼為什么要半閉著眼睛?用“拖”和不用“拖”字有什么區別?“盯”是怎樣地看?“想”——想象當時的情境和各自的想法。如:狼為什么要連忙說?它當時是怎樣想的?羊盯著狼的尾巴看,說明了什么?“讀”——表情朗讀對話,讀出各自的心情和語氣。
3.再讀課文,深化理解,了解為什么這樣寫。
讀課文思考:狼玩弄的是什么花招?說明了什么?老山羊這樣對待狼,說明什么?
二、從扶到放,運用方法
1.提問:
狼搖尾巴前還耍了什么手段?扶著學一、二段。按初讀了解寫什么,精讀了解怎樣寫,再讀了解為什么這樣寫的要求進行。在精讀部分,用“劃、析、想、讀”四種方法來理解內容。
2.提問:
狼搖尾巴被羊識破后,又是怎樣做的?放手讓學生學四、五段,方法與順序同前。(略)
三、對照分析,弄懂寓意
思考討論:
1.這則寓言寫了一件什么事?狼的本性是怎樣的?(也可分解成兩個問題:①老山羊在每次對話中如何對待狼的,這說明什么?②從中可看出老山羊什么性格特點?)
2.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3.根據這個道理聯系電影故事或其它例子說說你的認識。
[以段帶篇教學法運用了正遷移的心理學原理,使學生將先學的知識技能作用于后來的學習,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遵循學習——嘗試——運用的學習過程,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跳一跳摘到桃子,有利于形成語文自學能力。]
《會搖尾巴的狼》課后反思
課文是篇寓言,敘述了一支狼掉進陷阱里,它想用欺騙的手段讓老山羊救它,老山羊識破了狼的偽裝,讓獵人來收拾它。寓言細致地刻畫了狼和老山羊的神態、心理,并通過對話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對于有寓言故事,學生還是比較熟悉的,都了解故事中蘊含一個深刻的道理。如何讓學生真正了解課文內容,從而真正理解故事揭示得的道理?結合本次責任杯教學比賽的要求,盡量從他人的課堂亮點中彌補自己的不足,我對本堂課作了如下的構思:
1、 在學生愿有時識字學詞的基礎上,有重點地抓住“虱”字,通過字形分析書
空,掌握了這個字的結構和筆順,并用滾動復習的方法,鞏固了"陷阱"等字,效果較好。
2、 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陷阱”用觀察圖片法;“賭咒”用換詞法;“馴良”
用拆字組詞法;“收拾”用練習上下文法,再加上學生課前的預習,學生對本課新詞的詞語,大都掌握較好。
3、 以讀為主是本課基本的教學策略;本堂課,我在指導學生的朗讀上著力;
因為課文的結構基本以狼和老山羊的對話展開情節的。狼前后一共說了五次話,表面看,狼的五次話不難理解,但細讀,含義不一樣;為了讓學生真正弄清讀懂,我首先讓學生讀通課文讀準字音;然后出示狼的五次對話細讀,了解狼前面的話是假話,中間的話是漂亮話,后面的話是威脅的話;接著讓學生有品味地讀,并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即:讀出不同的語氣和感情;設計了這樣有層次的朗讀,學生能入境入情,課堂氣氛也活躍了。
4、 閱讀中培養思維能力。,并穿插句式的教學。在讀好句子的基礎上,
進行質疑:“狼為什么要這樣說?”、“狼和狗之間有怎樣的區別”、“從狼裝作狗上你讀懂了什么?”,隨即便出示“不但……而且……”“只要……就……”的句式讓學生練習說話,然后在討論、說話中引出課文包含的道理。
縱觀整堂課,基本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但總覺得課堂少了些什么,細細分析,還是欠缺在發散點多了些,著重要解決的問題不夠明確,依然是過去上課中的老毛病。另外,課堂的延伸和內容的拓展沒能很好地結合進去,就課本而課本,所以整堂課顯得比較局限。這些,都應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改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