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亡羊補牢》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寓言《亡羊補牢》,理解詞句的意思。
2.理解寓意。
重點難點:
了解寓言的主要內容,體會寓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寓言,誰能說說什么叫寓言?(寓,寄托;言,講道理。寓言就是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啟發。)
2.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寓言《亡羊補牢》。(板書課文題目)
二、解題,引出主要內容
1.請同學們查字典,說一說題目中的“亡”“牢”分別是什么意思。(“亡”在古代指丟失。“牢”在文中指羊圈。)
2.你能用一句話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嗎?(養羊人丟失了羊才去修補羊圈。)
三、學習生字、新詞
1.出示生字、新詞卡片,指名認讀。
wánɡ láo亡羊補牢 juàn羊圈 kū lonɡ 窟 窿 diāo 叼走 fanɡ街 坊 quàn 勸告 huǐ后悔
2.交流討論,記憶字形。
窟:上部是“穴寶蓋”,下部是“屈”。 街:中間最后一筆是“提”。
窿:上部是“穴寶蓋”,下部“夂”的下面有一橫,不要漏寫。
3.口頭組詞。
四、深入學習,理解寓意
1.默讀課文。思考:養羊人丟了幾次羊?為什么會丟?(丟了兩次羊,因為羊圈破了。)
2.學習第1~4自然段。
(1)指名讀,畫出第一次丟羊的原因。(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里狼從窟窿鉆進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2)請你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丟羊的事。(因為羊圈破了個窟窿,狼從窟窿叼走了羊,所以羊少了一只。)
(3)句式訓練。
投影出示填空:
我今天特別高興,原來_________________。 因為小麗生病了,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養羊人第一次丟羊是因為羊圈破了,那么第二次丟羊是因為什么呢?(不聽街坊的勸告。 )
指名讀街坊和養羊人的對話。
(5)養羊人的這種想法對嗎?為什么?(養羊人的想法不對。因為他不修羊圈,羊還會再丟。他只想到已經丟的羊回不來了,卻沒有想到還會再丟羊。)
同學們分析得對,養羊人沒有認真分析丟羊的原因,考慮問題不全面。
(6)養羊人不聽勸告的結果是什么?齊讀第4自然段。
“又”是什么意思?(這一次丟羊的過程跟第一次一樣。)
由此可見,不聽勸告,沒有及時補救過失,不好的結果就會重演。同學們,這樣的道理適用于學習嗎?(比如做作業,如果做錯了,一定要好好分析原因,及時改正錯誤,下次不再錯。)
3.學習第5自然段。
(1)指名讀,畫出第二次丟羊后養羊人的想法。
(2)理解句子,出示投影:
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
“后悔”是什么意思?說明什么?(感到自己以前的行為是錯誤的。說明養羊人認識到自己以前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
(3)養羊人現在修羊圈晚不晚?為什么?(現在修羊圈不晚,這樣以后就不會再丟羊了。)
這次,養羊人思考問題比第一次有了進步,想問題想得全面了。
(4)課文中哪一句說明現在修羊圈不晚?(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5)投影出示課文插圖。
請你用“因為……所以……”句式說說圖上的內容。(因為養羊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趕快修補好了羊圈。)
(6)養羊人這樣做的結果怎樣?(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再也”一詞說明什么?(強調從此以后他的羊一直沒有丟過。)
五、深入理解,揭示寓意
1.想一想:在丟羊、修羊圈這些事中,養羊人做錯了什么?又做對了什么?(做錯了:不聽別人勸告,考慮問題不全面。做對了:吸取自己不聽勸告的教訓,及時改正錯誤,修補羊圈。)
2.你讀完了這個故事后懂得了什么?(一個人有錯,只要及時糾正、補救,就還不算晚。)
3.總結:這節課我們不但學習了一則寓言,懂得了它所告訴我們的道理,而且知道了讀書要邊讀邊想,這樣才能真正學到知識,越讀越聰明。
三年級上冊《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亡羊補牢》這則寓言較短,為了能在一課時很好的完成。在這節課里,我結合學習寓言通常使用的三個步驟來教學。首先是試題理解題意。然后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內容。使學生有目的的,在讀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最后聯系實際理解寓言。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到小組內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堂上我同時采用回答問題與朗讀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的學習。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并通過人物對話模仿,讓學生切身體會對話的語氣,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
二年級是開始寫作的最初階段,在學文的同時要時刻想著為寫作打基礎。所以在本節課教學中中,我利用插圖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口語交際的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讓學生能聯系實際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這樣也就教給了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
有其優點也就不自然的存在一些不足;語言運用不恰當。有羅嗦現象,導致課堂延時。由于時間關系沒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亡羊補牢的例子。再有就是沒有拓展延伸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