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我用兒歌導入,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引導學生對第四組課文的導入語進行閱讀,以便對本單元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但由于課前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導致課件無法使用,所以第一課時只能來講課文。在課文學習過程中,圍繞伊琳娜和朗志萬之間所發生的故事展開,對整篇課文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們的興趣還是很高漲的。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和重點詞匯的體會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由于沒有使用課件,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良好的體現,造成老師“牽”著學生走的局面。這樣一來,學生的主動性不宜調動,學習熱情下降,無法保證學習效果。
本課中對語言文字的訓練主要體現在課后“泡泡語”中的內容。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之后,引導學生想象說話: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說些什么?這是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有利實踐,能夠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
第二課時在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時采用填空的形式了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之后對本課的生字詞進行學習。在這節課的設計中,識字寫字占了相當大的一個比例。在識字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方法識字:用聯系生活實際的方法來認識“伊利”的“伊”;用換偏旁的方法來認識“漫、騙”等。郭佳玥同學用歸類識字的方法記住了本課的11個生字,對此加以表揚,并鼓勵學生用最簡單的方法識記更多的生字。在書寫指導的時候,引導學生因形索義、因意記形。這樣,學生根據意思記住字形,錯別字的概率就會大大下降。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提醒學生對形近字進行區別,還有一些細節問題也沒有注意到:比如說搶讀生字時,字體為宋體。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學和學習生活中應該引起注意的,“細節決定成敗”,做一個細心之人。
教學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在今后不斷探索與改進的地方:如教師語言還不夠精簡;如何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當學生的回答有偏差時,如何有效地引導等。每一次講課都會有不同的問題出現,也正是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得我對自我的認識更加全面,并激勵自己不斷改進、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