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教學每一段之前都設計了一些過渡語,設疑置趣、設疑置欲,自然地過渡。在教學第三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掛圖,讓學生觀察圖畫,仔細觀察人物的動作、表情等,這樣把學生的思維由課堂引到了孫中山在私墊讀書的情景。使學生的學習處于興奮狀態,樂于學習和接受,并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學中,通過做一做"“搖頭晃腦”、“拿著……”的動作表演,激發學生的情感。
★以讀促思。
在教學中要巧設問題,引導思考,同時要體現一個“讀”字,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節課里,我讓學生在讀中思疑,讀中釋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總之,初讀、細讀、賞讀,層層深入;個人讀、分組讀、齊讀,形式多變;還要進行朗讀方面的指導。如指導學生朗讀“你會背了嗎?”要讀出生氣而又大聲的口氣。“先生,你剛才講的是什么意思,請您給我講講吧!”要讀出誠懇、迫切的心情。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讀得有滋有味,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問”啟思。
1、以“問”為線索,引導學生讀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如在教學第三段時,首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每一句講什么?這一自然段講什么?”充分調動學生各個器官,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掌握了學習自然段的方法。在學生朗讀、議論后,再引導學生理解“這樣胡里胡涂地背,有什么用呢?”的意思,最后找出孫中山的問話,并體會孫中山的精神。
2、扣“問”的過程,比較人物言行,培養勤學好問的習慣。
因為孫中山勤學好問的精神,是通過孫中山禮貌請問--先生厲聲反問--孫中山從容答問--先生欣然解問--同學提出疑問--孫中山笑著答問的過程表現的。因此,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對孫中山、先生、同學三者對“問”的態度的比較,抓好描繪人物神態、語言、動作等詞的理解,體會孫中山勇于提問題,不懂就問的好品質。
3、抓“問”的因果,巧設課堂練習。
在學生初讀、精讀、熟讀的基礎上,抓“問”的因果,巧設練習,發展學生的思維。如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①孫中山壯著膽子問先生是因為 。②先生厲聲反問孫中山是以為 ,后來收起戒尺是因為 ,結果先生答應了孫中山的要求,他講得 ,大家聽得 。
★滲透德育。
語文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本人也意識到思想教育不是呆板進行,應順其自然,滲透在教學之中。因此,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聯系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思想教育,教育學生平時待人要有禮貌,勤學好問。在總結全文時,我還年出了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讀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通過討論,讓學生各抒已見,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使學生懂得“不懂就要問”的道理 ,受到了教育。
更多相關文章: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