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形象思維激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學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需要具有感召力的語言,這其間的關鍵是語言要飽含情感。生動具體的形象總是容易震撼人的情感世界,特別對兒童來說更是如此。但學生受知識和閱歷的限制,難以深悟。這就需要我將文中感人的信息調動出來,內化成自己充沛的激情,然后釀化成強大的感染力,去感動學生,使學生通過感悟,形成自己的知識和感情。帶著這種知識和感情,學生再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整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我通過承上啟下的過渡語、排比式的小結語、恰當的評價語和精彩的激情語使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發,對掌聲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進而又出示了一首掌聲的小詩,引領學生感悟到掌聲的神奇;最后讓學生在愛的感召力下寫下愛的表達,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同學們情緒高漲,激情投入,一堂課下來我和同學們都久久地沉浸在愛的情感中,心潮起伏,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以品味語言喚情。
人文性無疑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但人文并不等于語文,語文的人文性還得體現在“學語習文”的基礎上。教學中,我努力滲透于品賞語言中:“教學中,我首先從英子的那雙深情眼睛的變化入手去理解第一次掌聲的作用,然后從英子走上講臺時和走下講臺時的“一搖一晃”這兩個同樣的動作所表現的不同心情,理解這第二次掌聲的意義。”這樣的處理突顯了較濃的語文味,有效地解決了教學的重點。
三、以生活體驗煉情。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閱讀教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沒有親身體驗,就不會有心靈的震撼,也不會在思想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教學中,我讓學生親身經歷文中角色的神態、動作、語言,體驗角色的心理活動,與他們同喜同悲,能使學生對文本感到真實、親切,從而強化感受,進而引發共鳴,并且在共鳴中動情。對英子掌聲前后變化的深切感受,離不開學生的主體發現,離不開對英子同學美麗心靈的發掘,這個過程是與學生的自身體驗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比如:“假如英子來到了我們這兒的講臺,你會用掌聲對英子說什么呢?”“英子演講成功,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學,此時你想怎樣稱贊英子呢?”……這些發現、發掘的過程,都注重觸發學生的生活體驗,引發情感的升華。生活是智慧的源泉。課堂中我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將說話寫話及時地滲透在閱讀教學中,成為學生表達的需要,達到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四、朗讀體悟,傳達情感體驗
感情朗讀是進行情感體驗的主要途徑。體驗到底有多深,需要通過朗讀來檢驗。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深入體會英子的心情的變化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基礎之上,聲情并茂地入情入境地朗讀,寓情于聲,以聲傳情。
課堂教學永元止境,永無完美之說!我的這堂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
1、我覺得自己還得不斷錘煉,更好地把握課堂節奏。
2、要深入地研讀課程標準,熟練地掌握各學段目標,以達到準確把握三年級閱讀教學應該達到的目標。
3、課堂上要多為孩子保留時間和空間,多給他們創造探究與交流的機會。
4、要善于捕捉孩子的微妙表現,對教學過程做出更好的調整,讓課堂成為抒發孩子們心靈的綠地。
總之,通過這節課,我從中領悟到: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盡顯個性地在文本里綻放智慧的花朵,愉悅、興奮地在課堂上做生命的飛翔和超越。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將發揚優點,彌補不足,力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個新臺階。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