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理念】
把握略讀課文教學的整體特點: “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設計中突出以下兩點:一在內容上,理解課文的要求低于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在方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漸漸習得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粗知課文所描寫的畫面的大概內容。
2.學習用略讀的方法獲取信息,通過制作資料卡學習積累信息。
3.了解傳統文化,激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單元導入,揭題解題。
師:這一單元我們已輕輕打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大門,走進它,我們已領略了很多。今天,我們要來欣賞一幅古畫,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誰來讀課題?什么叫“名揚中外”?
2.自讀課文,獲取信息。
師:課文將向我們展示一幅怎樣的古畫呢?請同學們認真反復地讀讀課文,遇到你認為重要的信息可以多讀幾遍或是畫下來。等會兒大家交流交流你從課文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自由、反復地讀課文2~3遍。)
3.交流、梳理信息,了解課文大意。
師:同學們讀得很投入,誰愿意向大家交流你的讀書收獲?
生:我知道這幅圖是一個叫張擇端的人畫的,他是北宋時候的人。
師:你了解了畫的作者和朝代,真好。
生:我知道了這幅畫叫《清明上河圖》,長528厘米,高24?8厘米,畫的是當時北宋都城汴梁熱鬧的場面。
師:你了解了畫的名字、大小以及內容,也不錯。
生:我知道這幅畫離現在已有八百多年了,至今還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里。
師:以上這些你們是通過讀課文的哪一節知道的呢?請同學來讀一讀(指名讀課文第一節,齊讀第一節)。以上是對這幅畫的總體介紹(板書:總體介紹),你還能從課文的其他地方了解到什么呢?
生:我還讀懂了這幅畫上面畫了五百多個人物,有從鄉下來的農民,有撐船的船工,有做各種買賣的生意人,有……三百六十行的人都畫在上面了。
師:你說了畫上人物的行業。其他同學找到了嗎?誰再來把這方面內容讀一讀(指名讀,齊讀)。
生:我讀懂了畫上的街市很熱鬧,街上有形態各異的人,有的騎著馬,有的挑著擔,有的趕著毛驢……
師:對,還介紹了街市上人物的各種形態,你能讀一讀這些內容嗎?(同桌互讀)
生:我還知道發生在橋北頭的一個有趣情景……
師:對,課文還寫了橋北頭的一個有趣情景。上面同學們所了解的是對這幅畫的具體介紹。(板書:具體介紹)除此之外,你還了解了什么呢?
生:這幅畫使我們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風貌,看到了當時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師:好極了,你講了這幅畫的歷史價值。(板書:歷史價值)
[學生自主閱讀之后,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交流空間,交流各自讀懂了什么。學生交流的內容,大都是對《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畫面內容、歷史價值以及與圖畫內容相對應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部分雖是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但教師并沒有放任自流。其高超之處在于教師能順勢梳理和歸納學生的零星信息,并將個體的讀書收獲不斷輻射到全體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和交流信息,學生已對課文的內容及文章的脈絡有了大致的了解。]
(二)賞畫讀文,感悟語言,激發情感
1.全景賞畫。
師:想看看這幅古畫嗎?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你是否能從畫中找到你剛才讀到的內容呢?
生:多么長的畫卷啊!張擇端真了不起!
生:我看到了各行各業的人,還有樓房、店鋪、毛驢、馬車!
生:看,還有橋北頭的情景呢,多么傳神,多么精致啊!
……
[和著優美的古箏音樂,滾動播放《清明上河圖》全景圖。學生專心欣賞,神情專注而驚異,不時發出嘖嘖的稱贊聲。這一時刻,圖文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文章因為畫面而立體生動,畫面更因文章而光彩熠熠!而心底那種對傳統文化的欣賞正悄然滋長……]
2.重點賞讀第二、三、四自然段。
師:讓我們再次看圖讀文,細細賞讀課文的第二、三、四節,把你看到的、讀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
(畫面展現街市上的熱鬧場面及橋北頭的場景,學生邊讀文邊看畫,然后交流:學生有的從“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個“有”等詞句贊嘆畫家畫技的高超,有的還從畫面中找到了農民、商人等各種行業身份的人,還有的從畫中傳神地捕捉了生活情景而由衷感嘆這幅畫確實名揚中外。)
[這一過程仍然充分關注到了學生個體的讀書感受,沒有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提過高的要求,花費過多的時間,只要學生對所讀材料能大體了解,在某些方面有所收獲即可。]
3.再次全景賞畫。
讓我們再次走進這幅名揚中外的畫,記住這幅名揚中外的畫。
[又是一次全景欣賞!隨著畫卷徐徐展開,配以《清明上河圖》對應資料的解說,補充課文未能涉及到的內容。較之第一次欣賞,不僅有內容上的拓展,更在情感上傳遞著民族文化的光輝燦爛!“潤物無聲”啊!又一次的欣賞,在孩子心田累積的不僅是畫面,是文字,更是文化的積淀……]
(三)默讀課文,學做資料卡
師:剛才我們看圖讀文欣賞了這幅名揚中外的古畫。如果我們想把閱讀后獲得的重要信息長久地保存積累起來,可以運用資料卡的形式。快速默讀課文,完成資料卡。建議大家在今后的閱讀中繼續運用。
[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略讀,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大意,評價瀏覽能力,重在考察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引導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把閱讀后獲得的有價值的信息資料隨時摘抄進行積累,有利于培養學生略讀瀏覽的能力。學習過程中,教師還把制作資料卡的方法進行了介紹,并建議課外繼續運用,這是很有價值的。]
(四)單元總結,延伸課外
1.展示單元學習主題,激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師:本單元的其他幾篇課文也向我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認識了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領略了巨人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魅力,還欣賞了勞動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結晶──趙州橋。
(結合本單元學習,學生暢談感受,體會到民族文化的燦爛,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等。)
2.提出綜合性學習要求。
師: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同學們一定已經收集和閱讀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請繼續準備,下次我們將作專題交流和展示。
[課始從本單元學習主題導入,課將結束時,又安排對本單元的簡單回顧與交流,既是總結提升,又是拓展延伸,較好地發揮了教材圍繞主題整組編排的功能。]
* 這是今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廣東湛江組織召開的全國小學語文實驗區經驗交流會上推出的一堂略讀展示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