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課了,不同民族的小學生,在同一間教室里學習。大家一起讀課文,那聲音真好聽!這時候,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最有趣的是,跑來了幾只猴子。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樣好奇地聽著同學們讀課文。
⑴這句話從____、____、____三個方面寫出窗外______。
⑵小學生們在教室里上課,窗外有好多山里的朋友,它們是___、___和___,它們在_______________。
⑶在同一間教室里學習的小學生們,他們可能是____族、____族、___族、___族或___族的小朋友,大家都是一家人。
⑷摘錄這句話里表示動作的詞()
2、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釣魚,發現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綠色的。中午回家的時候,我看見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時候,草地又變綠了。這是為什么呢?我來到草地上,仔細觀察,發現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攏的。原來,蒲公英的花就像我們的手掌,可以張開、合上。花朵張開時,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攏時,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變成綠色的了。
⑴我知道,草地的顏色會變,這是因為:蒲公英的花像_______,可以____,也會____。
⑵早晨,蒲公英的花是____的,草地是____的;中午,花朵____,草地是___的;傍晚,花朵___,草地是_ _的。
3、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頂。
老爺爺拉拉我的小辮子,笑呵呵地說:“謝謝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氣鼓舞我,我還下不了決心哩!現在居然爬上來了!”
“不,老爺爺,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氣向上爬的!我應該謝謝您!”
⑴我從“終于”這個詞語體會到______________。
⑵我從“居然”這個詞語體會到______________。
⑶“我”和老爺爺爬上天都峰后互相道謝,是因為“我們”互相__________,都會從別人身上_____________。
4、我站在天都峰腳下抬頭望: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
①“峰頂在云彩上面哩!”寫出了天都峰的( )。
②把寫天都峰“陡”的句子找出來。
③“啊、哩”兩個語氣詞,表達了我( )心情。
5.公園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只灰雀□兩只胸脯是粉紅的,一只胸脯是深紅的□它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非常惹人喜愛。
⑴在“□”里填上恰當的標點符號。
⑵你喜歡灰雀嗎?這段話中是怎樣描寫灰雀的?讀一讀,寫一寫。
灰雀生活的地方:( ) 灰雀的數量:( )
灰雀的顏色:( ) 灰雀的活動:( )
灰雀的聲音:( ) 灰雀給人的感覺:( )
6.男孩說:“沒……我沒看見。”
我從“……”里體會到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會飛回來!”男孩肯定地說。
我從“一定”和“!”里推測出男孩當時想___________。
7. 給下面句子加標點
⑴小男孩兒擺弄了很久很久 說 一切準備停當
⑵來吧 我讓他們放你進來 高爾基說
⑶是的 小男孩兒站起來 鞠了個躬 請讓我進去吧
高爾基走到窗口,大聲喊道:“孩子,回來!我給你膠卷,我這兒有很多膠卷。”
從這句話我知道高爾基( )。在朗讀這句話時我應該用( )的語氣來讀。
“請轉告他,我很忙。不過,來的如果是個小男孩,就一定讓他進來。”
從帶點詞里你看出了什么?( )。
8.這么重的大石頭從天上掉下來,力量( )。它應該( )。可是它( )?
⑴我們也學著李四光來問一問:這么重的大石頭沒臥進土里去,說明它一定不是( ),那么( )。
⑵我來寫一寫讀了這段話后的感想。
9.后來,李四光回到家鄉,專門考(查 察)了這塊大石頭。他終于弄明白,這塊大石頭是從(搖遙)遠的秦嶺被冰川帶到這里來的。經過(近進)一步的考(查察),他發現在長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紀冰川活動的遺跡。他的這一研究,(振震)驚了全世界。
⑴劃去括號里不恰當的字。
⑵“這一研究成果”具體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從這段話中,你感受到李四光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學習的好品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讀一讀,填一填。
⑴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詩中的“異客”的名字叫( ),“佳節”是指每年農歷( )月( )日的( )節。“異鄉”指( ) “逢”指( )“倍”指( )。
⑵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挑”是( )的意思,“促織”就是( ),“籬落”指( )。作者看到( ),料想( ),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
《夜書所見》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兩首詩歌抒發了詩人在秋天思念( )、思念( )的思想感情。前者是( )代詩人( )所作。后者是一首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 )代著名詩人( ),詩中寫了詩人正獨自一人在長安,恰逢( )佳節,詩人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詩句“( ),( )。”是千古傳誦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