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認識“矛、盾”等6個生字。會寫“矛、盾”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集合、難以招架”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于把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教學重點: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教學難點: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課前游戲:成語猜猜猜
二、圖片導入:
1、出示圖片認識矛和盾,了解矛和盾的用途。
2、揭題:矛和盾的集合
三、初讀課文:
1、按你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參考“我會填”)
2、交流反饋:檢查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四、研讀悟理:
1、引出: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2、質疑:發明家究竟是怎樣把矛和盾的長處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呢?
(1)默讀課文1—4自然段,找出帶“然”的詞,把它圈出來。
交流板書:忽然 固然 當然
(2)出示:在這緊張危機的關頭,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鉆在鐵屋子里,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
a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通過理解“忽然”一詞了解當時發明家產生想法的原因。
b同桌現場演繹當時的情景,聯系句子體會“左抵右擋”、“難以招架”等詞語的意思,教師指導朗讀。
c體會發明家當時的心情,指導朗讀。
c齊讀第二自然段。板書小結:產生想法
(3)出示:可是,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牛或烏龜了。
a查字典,通過選擇正確的解釋理解“固然”一詞,了解發明家本來的想法。
b發明家本來的想法有什么問題嗎?
c自衛,是為了更好地進攻,怎么辦呢?
出示: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
認識破折號;體會發明家修改自己想法時的心情,指導朗讀。
板書小結:修改想法
(4)出示: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于是,發明家發明了坦克。
a理解“當然”一詞,由此了解發明家想法的延伸。
b觀察坦克圖片,認識履帶、輪子、“矛”和“盾”。
c看了這樣的發明,談談你的感受。指導朗讀第四自然段。
板書小結:延伸想法
(5)歸納總結:
a把三句話連起來讀讀,從這里你能讀懂什么?
b引導學生了解并能簡單說說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整個過程。
五、拓展升華:
1、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2、這里的誰僅僅是指坦克嗎?引導學生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
六、生字指導:盾、兵、退
《矛和盾的集合》說課材料
《矛和盾的集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25課。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敘述。敘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說明道理。
我所講授的是本課的第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材特點,確立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于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讓學生參悟透。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指導的作用,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堂上,我是這樣做的:
結合穆湖實驗學校學生的實際,利用成語故事進行課前談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寓學于樂,玩的同時積累了成語,又了解了矛和盾,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新課的教學之中。然后,利用課件讓孩子們形象直觀地認識“矛”和“盾”,對它們有個初步的認知,自然地導入課題,激發了孩子們研究的興奮點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揭示的是一個道理,是文章的重點句,也是教學的難點。在這里,我做了一個大膽的處理,就是讓學生直面文章的重難點,質疑:發明家究竟是怎樣把矛和盾的長處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呢?學生一下子陷入沉思,并由此萌生處強烈的探知欲。整堂課老師和孩子始終圍繞重點句進行學習,研讀悟理,試圖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在突破難點的教學過程中,我吸收了劉云生老師的一個匠心設計,并加以了修改,賦予了其鮮明的個性。就是在直面重點后,捕捉到三個“然”字詞語,并且引導學生透過這幾個詞語弄清了發明家“產生想法——修改想法——延伸想法”的思維過程。不同的是,我讓學生的理解過程循序漸進,強化了語言文字能力的訓練,突出了重點。教學時,我還引導學生通過找近義詞、查字典、觀看圖片、現場表演、聯系上下文等多種形式來理解詞語。這樣,在理解文本的同時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授之以漁”,真正讓語文課上的語言能力訓練落實得扎實有效。
在最后的總結中,我們又回歸到了“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個重點句。這時候,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有關“集合”的例子以及他們自身的想象,順理成章地從重點句延伸開來。這個目的在于延伸拓展,從文本延伸到生活,體會到語文就是生活。一方面是語言能力的訓練,一方面又加深了學生對重點句的理解、對重點句含義的感悟,讓學生體會到集合不僅僅是一個詞語,也是一個道理,是一種理想和追求。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