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一、趣味導入
本節課我先從成語《自相矛盾》入手,引出矛和盾這兩種兵器。然后展示矛和盾的實物,讓學生聯想到古代的兵器,并說出這兩種兵器的優缺點,想象這兩種兵器如果集合在一起會是什么樣子的進入課文。
二、品讀詞語
在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產生想法時,抓住”如雨點般、左右抵擋、難于招架、固然”等詞語進行品讀指導,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進行了朗讀的訓練。
三、質疑問難
在課堂中,我放手讓學生質疑,互相交流。有的說:“坦克為什么能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學生在交流中不難發現,課文中“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沖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幾十公里!”這種生動具體的描寫無疑是對“大顯神威”的最好詮釋。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將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既保護自己的鐵屋子,又有進攻的槍口或炮口,更深層的原因在于發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實踐的優秀品質。這樣質疑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感悟語言
一堂好的語文課是讀出來的,語文課要讀得多,“以讀為主,合理想象,適當展開”。在指導第5自然段朗讀時,我讓學生說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時讓學生想象“哇哇直叫”“亂成一團”會是怎樣的景象?這樣學生自然而然會把有關詞語讀重音,并且在朗讀時感受到了發明家發明出的坦克的威力,驚嘆創新的神奇威力。
五、拓展升華
最后讓學生說說自己讀了這個故事后的感受,再集體讀最后一段,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讓學生知道以后寫一個道理時就可以用事例來說明的寫作方法。最后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有的說:“雙層汽車。”有點說:“帶橡皮擦的鉛筆。”有的說:“帶燈泡的鋼筆。”這樣學生通過學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尋找類似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