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賞析精讀3篇

發布時間:2017-10-20  編輯:林儀 手機版

  文章里,非常分明地表現了兩個情緒,一是百草園的景物,童年無限的生活情趣;二是三味書屋里教條、枯燥、乏味的讀書經歷。我喜歡對百草遠的描寫。

  “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這一句是理論界爭論比較多的,而我恰恰非常喜歡它。 “似乎”和“確鑿”兩個詞用在一起,好象是矛盾,而且也手到一些人的指摘。但我認為這恰恰體現出了魯迅的語言功底非常好,運用得心應手、傳神入化。這兩個詞精確地體現了魯迅現時的特殊心境。這種心境無疑就是他對百草園的懷戀。百草園確實只有一些野草,所以說“確鑿”,但這個百草園只是童年的印象,還不能十分肯定它的現在,所以又用了“似乎”,只有一些野草可能還不精準,但那的確是我的樂園,這是十分確鑿的。

  文章的開始部分,就十分引人入勝:在百草園里,我們清晰地看到了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鳴蟬、黃蜂、菜花、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烏、木蓮、覆盆子這么多景物,而且不是象流水帳一樣毫無生氣地羅列,是生動、細膩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點綴在前面的詞匯使得這些景物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彈琴……這讓我想起自己在去年游覽魯迅故居時的感受,一個這么普通的園子,何以被魯迅寫得那么具有魅力和情趣呢?反思后頓悟,是我以成人的平常眼光去看,它才如此平淡,而作者卻以兒童的眼光,看出了它美好的景色和無窮的趣味。這更我對這位民族斗士投以敬佩的目光,原來,魯迅才是真的性情中人。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對于兒時的作者來說,百草園都有無窮的樂趣。冬天捕鳥的描寫更始讓人歷歷在目、蠢蠢欲動我當年初讀此文時,一直想學著按文中的描寫去嘗試一下,這實在是被魯迅的文筆煽動的,呵呵。

  至于三味書屋的描寫,當然有它的動人之處。許多人說它批判了束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封建教育體制。我倒寧肯相信,那仍然是作者對兒時的一種記憶,雖然,它不夠美好。

  常常想,這樣一位“橫眉冷對千夫指,伏首甘為孺子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充滿大無畏精神的斗士,能夠寫出如此充滿情調、洋溢著詩情畫意的美文,是我們的幸運,也是魯迅本人的幸運。因為,這才是真正的——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賞析3

  (一)自然·社會·人

  “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關于百草園的描寫,不論是教師和學生,都能感到是一段極其美麗的景物描寫,但這里的百草園是不是一個我們平時所認為的“真實的”“客觀的”百草園呢?魯迅在開頭一段就動搖了我們的這種想法。在成年的“我”看來,“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

  自然“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為什么“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呢?

  因為對于兒時的“我”,那是一個自由的世界,是一個自由嬉戲的場所。

  在自由的心靈中,世界是美麗的,是魅力無窮的。

  “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自己的心靈不受任何的約束、任何的限制,就是自己所有的感覺器官都不受任何約束、任何限制地自由活動著,外部的世界和心靈的世界進行著暢通無阻的交流,沒有外和內的差別,沒有天和人的界限,外部世界就在自己的感覺中,自己的心靈就在外部的世界中:“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一個個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形象,迅速地、不間斷地呈現在“我”的視覺里,形象鮮明而突出,色彩各異,形狀各異。外部世界的形象是跳動著進入“我”的眼簾的,“我”的心靈也就跳動在外部世界的不同事物上;“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聽覺、視覺一起活動著,聲音、形象一起呈現著,動態的和靜態的幾乎同時被“我”所感知。我們感到了外部世界的豐富多彩和生動活潑,同時也感到了“我”的心靈世界的豐富多彩和生動活潑。這不是兩個世界,而是一個世界,是心靈世界和外部世界融為一體的美的世界。“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在這里,“我”只能聽到聲音,但卻看不到發出聲音的“油蛉”和“蟋蟀們”的形體,這就招引“我”去尋找藏在草叢里、斷磚下的這些昆蟲,但翻開斷磚,找到的卻不一定是原來要找的“油蛉”和“蟋蟀”,反而可能是也在那些地方藏匿著的蜈蚣。這是一種意外的發現,一種在意外的發現中的意外的樂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多么奇異!多么有趣!“我”玩得多么專注,多么舒暢!沒有父母的指導,沒有教師的教誨,他對外部世界的興趣自然地吸引著他去觀察各種事物,認識各種事物,手腦并用,在不經意間,就獲得了在教科書中根本無法獲得的具體、細致的知識。“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他對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的把握是多么準確、多么細致呵!但這不是在教科書里學到的,不是由別人教會的,而是他自己的觀察,自己的“發現”。在這種觀察和“發現”里,他不會產生被動接受時的自卑和自餒,而是自然地增長著他感受世界、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是別人讓他知道,而是他自己愿意知道。他要自己去看,去聽,去觸摸,去“探索”,去實驗。“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一個多么忙忙碌碌的小家伙呀!但他忙得愜意,忙得愉快。

  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是“我”獲得了無限樂趣的所在,這是“我”在童年時就感覺到的,但是,當作者重新回憶起這段往事的時候,他還不能不認識到,百草園同時也是他的一個知識的寶庫,是他認識這個世界的開始。我們看到,就在這短短的一個自然段里,作者如數家珍般地敘述了多少種事物呵!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鳴蟬、黃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烏、木蓮、覆盆子,所有這些事物,都有鮮明的特點,都有神奇的色彩,都有旺盛的生命力量,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色彩繽紛、生氣盎然的百草園。

  這也是當時的“我”的心靈的寫照。

  最初的自然知識是在“我”與大自然的直接接觸中獲得的,最初的技能訓練則是在閏土的父親這樣的成年人的指導下進行的。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這是游戲,但也是一種實際技能的訓練。在這里,有經驗,有方法,有過程,要實際的操作,需要勞動也需要靈巧,需要細心也需要耐心,需要智慧也需要意志。“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對于兒童的身心,它是一種全面的訓練。

  一個活潑潑的兒童在一個活潑潑的世界上活潑潑地成長著——這就是我們《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前半部分的描寫中獲得的整體印象。童年是美好的,因為童年是自由的。正是在這樣一個意義上,他不能理解家里的人為什么要把他送進書塾去,并且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但從成年的作者看來,那時的生活卻不僅僅是快樂的,而且同時也獲得了豐富的知識。自然的知識,人生的經驗,實際的技能,都在充滿趣味的游戲中得到了豐富和發展,身心是和諧的,求知欲是旺盛的。

  (二)教育·人

  教育,是培養教育一代代的兒童的,是由教師實際擔當著教育的任務的,但教育的性質和任務卻既不取決于受教育的少年兒童本身,也不取決于實際擔當著教育任務的教師,而是取決于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對教育和文化的基本理解和運用。假如當時的社會就是以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假若學生的家長送學生入學讀書就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通過科舉考試獲得一個更優越的社會地位,一個教師是不能不根據科舉制度的要求培養學生的。也就是說,教師在整個社會教育觀念和教育體制面前是沒有自己的主動性的,我們評價一個教師不能僅僅從他施行的是什么樣的教育,還應該看到他怎樣具體地施行了這樣的教育。我認為,只要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看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先生”這個人物(魯迅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對他的學生不是冷酷的,而是有著樸素的愛心的。這種愛心不可能不受到當時教育觀念和教育體制的束縛,但我們仍然是能夠感受得到的,對學生也有著潛在的影響作用。他對學生的態度在總體上是和藹的,沒有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學生也并不多么害怕他。“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這使學生在他面前的心情是輕松的。總體說來,三味書屋的氣氛是沉悶的,但卻沒有嚴重的壓抑感,他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很難親切起來、活潑起來,但二者也沒有嚴重的對立情緒。“我”向他提出問題時他面有怒色,學生跑出教室玩耍時他在書房里“大叫起來”,其目的仍然是為了讓學生專心讀書,他的學生從他的表現中感覺不到惡意,所以對他還是尊敬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當時的社會和家長賦予了他這些權力,但他不但沒有濫用這種權力,并且表現出了盡量不使用這種權力的愿望,這說明他對學生還是相當溫厚的。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教育不但束縛著學生,也束縛著教師。教師教的很可能正是自己不愿意教的,教師做的很可能正是自己不愿做的,但在當時的社會教育觀念和教育體制之下,教師卻沒有權力也沒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教學活動。也就是說,教師也是受到它的壓抑的。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 ;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從壽鏡吾先生入神地讀著的這些文句,我們可以感到,他內心也是有著自己的苦悶和不滿的,但他在自己的學生面前,卻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他和學生之間,同樣隔著一層厚障壁,使他和學生的心無法相通。這是學生的悲劇,也是教師的悲劇,社會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體制把他們的心靈隔在了兩端。


相關推薦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大乳高潮专区 | 亚洲日韩一级精品片在线播放 | 午夜性爱视频久久 | 日韩精品国产一区国产二区 |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