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下面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課文《春》的同步練習,敬請同學們過來做一做,讓學習溫故而知新。
第一部分:
1、《春》的作者是 ,字 ,我們學過他的另外的篇散文。
2、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蓑衣( ) 醞( )釀( ) 應和( ) 黃y??( ) 抖???( )
3、體會下列句子中詞語的生動性:
①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鉆: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鬧:
③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
賣弄:
4、給下列各組形似字組詞:
烘( ) 錦( ) 趟( ) 悄( )
拱( ) 綿( ) 淌( ) 稍( )
哄( ) 棉( ) 躺( ) 梢( )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辭手法:
⑴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⑵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躺兒。
⑶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⑷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6、本文最后三段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仿照這種句式,以“秋天”為內容,寫三個句子。
第二部分:
(一)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7、第一段寫草,哪些詞語突出了春草的特征:,突出了春草怎樣的特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8、第一段雖寫春草,但寫了人的動作行為,目的是( )
A、草地上有人在活動,所以要寫。
B、說明人們在春天到來時心情很愉快,通過這些動作行為就可以反映出來。
C、寫人的動作行為,實際上是間接地寫草地,突出草地的嫩綠可愛。
D、寫了春草,又寫了人的動作行為,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9、作者寫春花從哪幾個角度進行觀察描寫的?突出了春花哪幾個方面的特征?
10、短文寫春花花色艷、品種多,可用成語來概括。
11、描寫春花的文字,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2、作者寫春花,既有實寫,又有虛寫,虛寫的句子是:。
13、文中寫春花是描寫,寫蜜蜂等是對春花的描寫。
14、文中的“你”和“我”是指:。
(二)
①“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②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 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③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 。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 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著。
15.解釋下列詞語。
醞釀:宛轉:
應和:烘托:
16.文中“吹面不寒楊柳風”是 朝志南和尚寫的 中的詩句,這句詩中引號的作用是 。
17.指出下列各句運用的修辭方法。
⑴“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⑵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
⑶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
18.第1自然段中的四句話,從人的感覺的不同角度,寫出了春風送暖的景象,請將相關的項目用線連起來。
第①句 嗅覺春風輕柔溫暖
第②句 聽覺鳥鳴之宛轉動聽
第③句 觸覺嘹亮的短笛聲
第④句 視覺、聽覺 泥土清新的氣息
19.第1自然段如果從觸覺、嗅覺、聽覺三個角度來劃分層次,正確一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20.文中的橫線上應填入的詞語是( )
A.混 腦 罩 靜默 B.夾 惱 蓋 沉默
C.混 惱 籠 靜默 D.混 惱 飄 靜默
21.“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道你的眼”,這句話刻畫出雨中的樹葉和小草的什么特點?
22.作者描寫春雨時,既正面描寫了雨的形態,又通過雨中景物進行側面描寫,請舉出五種雨中的景物,并結合詞句說說其中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三)
風箏暢想曲
①假日到河灘上轉轉,看見許多孩子在放風箏:一根根長長的引線,一頭系在天上,一頭系在地上。孩子同風箏都在天與地之間悠蕩,連心也被悠蕩得恍恍惚惚了,好像又回到了童年。
②兒時放的風箏,大多是自己的長輩或家長編扎的。幾根削得很薄的竹篾,用細紗線扎成各種鳥獸的造型,糊上雪白的紙片,再用彩筆勾勒出面孔與翅膀的圖案。通常扎得最多的是“老雕”、“美人兒”、“八拐”、“花蝴蝶”等。
③我們家前院就有位叔公,擅扎風箏,遠近聞名:他扎的風箏不僅體型好看,色彩艷麗,放飛得高遠,還在風箏上繃一葉用蒲葦削成的膜片。經風一吹,發出“嗡嗡”的聲響,仿佛風箏的歌唱,在藍天下播揚,給開闊的天空增添了無聲的韻味,給暢快的童心帶來幾分瘋狂。
④我們那條巷道的左鄰右舍的孩子們放的風箏幾乎都是叔公編扎的。他的風箏不送人,也不賣錢,誰上門去討,就給誰,自家貼錢買材料,他樂意。有一年他給自己扎了一只好大的“八拐”,足有磨盤大,上面繃了三根蒲葦片,頭天晚上放上天去,用了十幾丈長的細麻線,線的末端拴在自家院中的老槐樹上。風箏穩穩地升上夜空,向四周播出宏大的音響,半個古城人家都聽到了。風箏也作美,這只“八拐”整整放了三天三夜。
⑤后來,這位叔公去了海外,“放風箏”也漸與孩子們遠離了。不過叔公年年給家鄉寫信。總不忘忘提起那時的放風箏,每每情意綿綿,不能釋懷。去年,香港回歸之后,他在家信中說到他這只被故鄉放飛到海外的風箏,盡管飄蕩游弋,經沐風雨,可那線頭一直在故鄉和親人手中牽著。如今飄飛得太累了,也想要回歸到家鄉和親人身邊來了。
⑥是的。我想,不光是叔公,我們每個人都是風箏,在媽媽手中牽著,從小放到大,再從家鄉放飛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啊!
23、第②段中加點的“削”“扎”糊“勾勒”等一連串動詞,在文中起到了怎樣的表達作用?
24、第⑤段中兩次提叔公的信,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25、第⑥段中“我們每個人都是風箏,在媽媽手中牽著”這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26、根據下面句子所提供的語境,仿照加點的句式,續寫一個句子。
經風一吹,發出“嗡嗡”的聲響,仿佛是風箏的歌唱,在藍天下播揚,給開闊的天空增添了無聲的韻味,給暢快的童心帶來幾分瘋狂。
《春》答案
1、朱自清;佩弦;《背影》
2、略
3、寫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擬人的手法,既寫出了聲音,也寫出了氣勢;這里用擬人的手法,有炫耀的意思。
4、略
5、⑴反復,擬人⑵擬人⑶排比,比喻⑷比喻,擬人
6、略
7、鉆、嫩嫩的、綠綠的、滿;質地軟、色澤綠、長勢旺盛;對春草的喜愛。
8、C
9、嗅覺、視覺;品種多、花色艷、花味香
10、繁花似錦
11、表現春花多艷,惹人喜愛。
12、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13、正面;側面
14、桃樹、杏樹、梨樹
15、⑴原意是造酒,這里指各種氣息在空氣中,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
⑵形容聲音圓潤柔媚。
⑶(聲音、語言、行動等)相呼應。⑷原指畫畫的一種技法,這里是襯托。
16.南宋、《絕句》、引用
17.⑴引用、比喻⑵擬人⑶排比、比喻
18.① 觸覺;春風輕柔溫暖 ②嗅覺;泥土清新的氣息 ③視覺、聽覺;鳥鳴之宛轉動聽 ④觸覺;嘹亮的短笛聲
19、B
20.C
21.刻畫出樹葉和小草被春雨滋潤后,清新碧綠的美好姿態。
22.五種景物:樹、草、燈、房、人,由“安靜而和平”“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靜默”這樣的詞句可以看出,作者在這里寄托了一種喜愛、歡悅、滿足的感情。
23、具體、準確地寫出了編扎風箏的全過程。
24、既表現了叔公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懷,又表達廠他要回到祖國的心愿。
25、蘊含了我們每個人都像風箏一樣,在廣闊天空中翱翔,不論飛到哪里,都離不開祖國母親,我們要時刻聽從祖國母親召喚的意思。(意近即可)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