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學反思一
《春》作為經典散文,一直為人們所贊頌,而我也已教了這篇課文第四次了。但本學期上《春》之前,先去聽了謝以方老師上這課的第一課時,才發現原來之前自己上《春》這一課,上得太古板,太沒有語文味了。
欣賞這篇課文的時候,如何能把朗誦和對語句的賞析融合在一起,一直是我覺得比較難處理的地方,自己上的時候,很容易把兩者剝離開來,以致上得自己都覺得難以體會其秀雅清新、樸實雋永之處。而聽了謝老師的課,讓我豁然開朗。
以第一段“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為例。學生在沒有老師指導前讀第一遍之后,老師抓住學生能把第二個“盼望著”讀重一些及時引導學生,為什么讀重一些,除了讀重一些外,還可讀快一些,從而把作者急切的心情讀出來,也讓學生理解了“盼望著”的反復,是為了強調作者急切的盼望春天到來的心情。而讀這一句子的時候,又通過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喜悅的心情,從而指導學生要讀得歡快些,聲調要稍微高一些。如此引導下來,學生既體會到了文章的文字美,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又提高了學生的朗誦能力。
除此之外,謝老師不只是對學生引導得好,而且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謝老師在指導完學生欣賞第一至三段后,不是繼續引導,而是讓學生根據老師教給的賞析前三段的方法,自己賞析第四段。由于謝老師在前三段已進行了非常細致、到位的指導,所以學生基本上都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能分別從修辭、描寫角度等方面去賞析,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賞析文章的能力。
聽完謝老師的課后,自己再上,就覺得思路清晰了很多,上課的時候也找到了感覺,比以前上課順暢了。本學期除了本校的課外,還聽了許多其他學校老師上的課,更深的體會到多聽課,多反思,才能自我提升,有更多的進步。
《春》教學反思二
1.第一次教學生寫景的散文,著力 于細,讓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 生動、培養學生想象 的能力。
2. 學生十分喜愛,兩節課教下來,學生已能背誦。
3. 兼帶教“百花爭艷”“繁花似錦”“芬芳 黎郁”“大地回春”“萬象更新”“紅杏枝頭春意鬧”等問句。 4 . 比較“買、賣”“脹、漲”。
5. 有些地方過于細碎,要改進。
第二次教《春》時,吸取了前次教得細碎的教訓,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內客只作了粗線條的分析,學生讀得比較流暢,但在寫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細筆細繪的特點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學生在習作上明顯地進了一步,寫景不是大而化之,籠籠統統,而是平時注意細致 地觀察 ,下筆具體得多,生動得多。要注意:糾正教學中缺點時,不能把長處也甩掉。
第三次教《春》時,又作了較大的更動。一是加強了單元教學,把《春》《海濱仲夏 夜》《香山紅葉》和《濟南的冬天》結合起來考慮 ,除抓住特點,比較異同外,引入課文也重新作了設計。設計是這樣的:法國雕刻家羅丹曾這樣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說是無處不 在。它不同于巧奪天工 的工藝美,也不同于繞梁三日的音樂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種美的組合。尤其是我們祖國壯麗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香、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方,展觀出不同的美姿。現在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組描寫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散文。通過反復誦讀,咀嚼推敲,來領會它們精采的寫法和表現的情境美。二是加強思 維與語言的訓練。先給學生做樣子,就春草的 描繪進行分析,明確寫了些什么,從哪些角度描繪的,哪個詞或哪些詞川得特別精當,描繪時主要運用哪些方法。然后幫助同學自讀課文,有條理的進行分 析。學生把理解、口述、朗讀結合起來,學習的效果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