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要點:
1. 積累文言詞語,理解寓言的寓意;
2.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問題,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發散思維的能力;
3.學會分析故事所蘊涵的辨證思想,并能在生活中運用。
重點難點:
1.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2. 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學習《智子疑鄰》)
一、預習導學: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識記字形。
其鄰人之父亦云( fǔ) 不筑必將(jiāng)有盜
此何遽(jù)不為福乎 其馬將( jiàng)胡駿馬而歸
家富良馬,其子好( hào)騎,墮(duò)而折其髀(bì)
丁壯者引弦(xián)而戰。 此獨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
2.解釋加點的詞。
天雨墻壞( 下雨) 其鄰人之父亦云( 老人 )
暮( 晚上)而果( 果然 )大亡( 丟失 )其財
其家甚( 很 )智( 以……為聰明 )其子
近( 靠近 )塞( 邊塞 )上之人有善( 精通 )術者
人皆吊( 對其不幸表示安慰 )之
此何遽( 怎么就,表示反問 )不為福乎
居( 經過 )數月,其馬將( 帶領 )胡駿馬而歸
家富良馬,其子好(喜歡)騎,墮(摔下 )而折其髀( 大腿)
丁壯者引弦( 拉 )而戰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
此獨以(因為)跛(瘸腿)之故( 原因 ),父子相保(保全 )。
3.文學常識積累:
要求:查找有關資料,整理出你認為重要的與作者有關的常識內容(如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1)《智子疑鄰》的作者是韓非,戰國末期韓國人,著名思想家。他著有《韓非子》一書,本書筆鋒犀利,說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闡明事理,富有說服力。其中許多寓言故事流傳于世,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2)《塞翁失馬》選自《淮南鴻烈集解》,《淮南鴻烈》是西漢時淮南王劉安召集其門客集體編著的,又名《淮南子》,本書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儒、法、陰陽等思想,論理時常常引述古代神話、傳說,因而保存了一部分珍貴的神話資料,內容豐富,文筆優美。
(3)寓言像一把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維活躍。那么什么是寓言呢?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是民間口頭創作。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經常采用寓言闡明道理,保存了許多當時流行的優秀寓言,如:《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其中《莊子》與《韓非子》收錄最多。
二、檢查導入:
1.導入: 同學們,你能說出你知道的寓言故事的名字嗎?你能說說什么是寓言嗎?寓言有什么特點?在世界文學寶庫,寓言是一顆特別燦爛的明珠,它往往借淺顯易懂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道理。《韓非子》一書中就記錄了許多這樣的寓言故事,今天,我們來學習《韓非子》一書中《智子疑鄰》這個故事,你一定會從中得到一定的啟示。
2.聽寫字詞。
3.由學生介紹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老師補充。
4.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三、學習研討:
(一)細讀課文,理出文章思路,整體感知
1.一讀課文。要求:學生自由朗讀,指名學生朗讀。老師指導:一定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二讀課文,讀懂文意。要求:細讀課文,不參考資料書,根據課下注釋試譯課文。
(1)學生自主翻譯,并劃出不會翻譯的詞、句。
(2)將疑難詞句在小組內交流解決。
(3)全班共同解決小組內遺留問題,老師注重指導。
3.老師強調以下詞語和句子的解釋翻譯。
⑴宋有富人,天雨墻壞。
宋國有個富人,因天下大雨,墻坍塌下來。
⑵ 不筑,必將有盜。
如果不(趕緊)修筑它,一定有盜賊進來。
⑶暮而果大亡其財。
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的財物。
⑷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這家人很贊賞兒子的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干的。
4.三讀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富人失竊,智子疑鄰。
5.學生試背課文,最好能當堂背會。
(二)精讀課文:結合下列問題,把握寓意
1.宋國富人為什么會“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2.你覺得宋國富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3.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從這則文言寓言中得到什么啟示?
4.當別人給你提出意見時,你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
——(1)以上4個問題,個人認真思考;
(2)小組討論交流,每個人都要發言;
(3)全班交流,看哪個小組的發言最精彩;
(4)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5.你能說說這個寓言的寓意嗎?試一試。
積極方面: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么 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消極方面:要注意自己與聽話者的關系,如果關系疏遠,即便說的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
教師小結: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時,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 (嚴文井)
第 二 課 時(學習《塞翁失馬》)
一、學習研討
(一)細讀課文,理出文章思路,整體感知
1.一讀課文---糾正字音
學習文言文,同學們可能感到有些困難。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這篇課文同學們預習過,現在,老師檢查一下朗讀的情況。
(1).請男女生各一人讀一遍課文。要求字音準確。
其馬將( jiàng )胡駿馬而歸 墮而折(duò)其髀( bì)
此何遽( jù)不為福乎 丁壯者引弦(xián )而戰。
此獨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
(2).老師范讀,然后全班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得抑揚頓挫
(要注意停頓,要分出輕重,讀出語氣)。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此/何遽/不為福乎?↗
2.二讀課文—-疏通文意,分析情節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須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內容。)
(1).疏通文意:對照注釋疏通文意,在自讀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學習。如有不懂的問題可提出來,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解決。
老師強調以下詞語和句子的解釋翻譯。
解釋加點的詞:
馬無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對其不幸表示安慰)之
居(經過)數月 其馬將(帶領)胡駿馬而歸
其子好(喜歡)騎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絕大部分)
翻譯句子: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
靠近長城一帶的人們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一天,(他家的)馬無故跑到北方胡人的境地去了。
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人們都來安慰他,他卻說:“這難道不是福氣嗎?”
③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過了幾個月,他那匹馬(竟然)帶領著一群胡人的駿馬回來了。
④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家里有的是好馬,他兒子喜歡騎馬,(有一天)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大腿。
(2).理順關系:理清人物之間的關系。
請指出“善術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誰。
(3).分析情節:故事情節可分為幾個部分,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情節各部分的內容:
失馬——得馬——折髀——相保
(4).復述故事:采用比賽形式(看誰復述得又好又準確),讓3-4位學生復述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和故事情節。
(二)精讀課文:結合下列問題,把握寓意
1.這篇古代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塞翁失馬得馬、兒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這個故事寄寓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
(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分組合作討論來探究寓言的寓意)
2.教師指示思考的角度
從寓言故事情節的發展來看,從塞翁對這件事的態度來看,從壞事和好事之間的關系來看。
(1)從寓言故事情節的發展來看(福禍得失的一系列變化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因為禍中往往隱藏著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預伏著禍的先機。
(2)從“塞翁”能沉著冷靜的靜觀事情的變化來看(面對一系列變化,塞翁為什么能處變不驚?)(緊緊抓住“塞翁”那三句話來思考。也可讓學生讀讀那三句反問句,通過揣摩語氣來達到目的。)
明確:因為塞翁懂得禍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轉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對這一系列變化,他能處變不驚,沉著冷靜,樂天知命,不因禍福而悲喜,不以得失為懷。
(3)在“塞翁”看來,壞事能變成好事,好事能變成壞事,難道就不要一定的條件就可以轉化的嗎?
明確:轉化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沒有馬,壞事能變成好事嗎?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歡騎馬,好事能變成壞事嗎?如果胡人不入侵邊境,壞事能變成好事嗎?
由此我們可知:這則寓言通過假托“塞翁失馬”的故事,寄托了這樣一個寓意——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變成壞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3.你是否也有過類似“塞翁失馬”的經歷?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這則寓言還可以給我們哪些啟示。(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小結: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應學會辯證的看問題。
2.因為好壞、福禍、利害是相互轉化的,在考慮問題時,我們應當考慮周全,處事要謹慎,要防患于未然。
3.要因勢利導,變禍為福;要創造條件,把壞事變成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