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學常識
《世說新語》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筆記小說集,書中記述了漢魏至晉宋間120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論,時間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內容涉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宗教以及習俗風尚等許多方面,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
2.字詞句式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讀“fǒu”,句末表疑問,譯為“嗎”,句意:你父親在家嗎?)
(2)一詞多義
①為:何為不可(為:動詞,做。) 正為此耳(為:介詞,因為。)
②以:本所以疑(以:介詞,與“所”組成固定句式,譯為“……的原因”。)
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以:介詞,譯為“通過”“根據”“憑借”。)
③相:相委而去(相:代詞,譯為“別人”。) 寧可以急相棄邪(相:代詞,譯為“他”。)
④期:期日中(期:約定)君問歸期未有期(期:日期,時間)
⑤之:歆輒難之(之:代詞,指“有一人欲依附”,譯為“這件事”) 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之:結構助詞,譯為“的”)
(3)古今異義
①去后乃至(去:離開。今常用于“到……去”,由此地到某地。)
②寧可以急相棄邪(寧:難道。相:做代詞。現代漢語中均無此用法。可以:是能愿動詞“可”與介詞“以”,當“因為”講的兩個詞。現代漢語中“可以”兩字連用,只做能愿動詞。)(寧可:難道能 / 假設連詞,寧愿;可以:可以因為 / 表示可能或能夠)
③后賊追至(賊:指作亂的人。現代漢語中指偷竊行為的人。)
④本所以疑(所以:……的原因。現代漢語中當因果連詞用。)
(4)詞類活用
A.元方時年七歲(時:名詞作狀語,當時)
B.友人慚(慚: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慚愧)
(5)古漢語句式
①判斷句: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則”、“是”連用,表判斷。)
本所以疑,正為此耳。(因果關系的判斷句,注意翻譯:起先之所以猶豫不決,正是因為考慮到了這種情況。)
②倒裝句:何為不可(疑問句賓語“為”前置。) 相棄邪(疑問句賓語“相”前置。)
③省略句:朗曰:“幸尚寬。”(省略主語“船上”。) 期日中(省略主語“他們”。)
過中不至(省略主語“友人”。
④反問句:寧可以急相棄邪?(寧……邪:難道……嗎)(翻譯:難道能因為情況緊急就拋棄他嗎?)
3.課文主旨
《期行》:“信”是立世之本,從小做一個守信的人(做人要明禮誠信)
《乘船》:一個人要對自己說的話負責,不能輕諾寡信。
4.練習回顧
華歆與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評價他們的優劣?
明確:開始的時候感到為難,而后來遇到緊急情況堅持兩人當初的選擇;王朗開始爽快地答應了別人的請求,而當遇到緊急情況后想拋棄搭船人,改變當初的選擇。華歆急人之難,始終如一;王朗輕諾寡信、只為自己。華優王劣。
5.拓展延伸:
(1)課外搜集有關誠信的名人故事1~2則,并談談自己的感想。
示例:曾子殺豬(感想略)【季布重諾】【韓信守信報恩】【華盛頓砍櫻桃樹】
(2)課外收集有關誠信的名言警句3條,并就其中一條談談自己的體會。
示例:偉大人格的素質,重要的是一個誠字。——魯迅
坦白是誠實和勇敢的產物。——馬克·吐溫
一絲一毫關乎節操,一件小事、一次不經意的失信,可能會毀了我們一生的名譽。——林達生
一言之美,貴于千金。——葛洪
虛假的坦白實在是一個可怕的事情。——巴爾扎克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資治通鑒》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失去信用而賺的錢應結算在損失里。——羅馬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誠信。——莎士比亞
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程頤
遵守諾言就象保衛你的榮譽一樣。——巴爾扎克
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富蘭克林
世界未有比真誠人更為可貴的。——西塞羅
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頤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