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學常識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行文以對話體為主,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后人尊為圣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
2.重點字詞句
(1)通假字:
A.不亦說乎:說,通“悅”,高興,愉快。
B.學而不思則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有,通“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2)詞類活用
A.溫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詞用作名詞,指舊知識和新知識。)
B.學而時習之(時:名詞作狀語,按時,時常、常常)
(3)一詞多義
而:A表承接:溫故而知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而時習之
B表轉折:人不知而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C表修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故:A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名詞,舊的知識,學過的知識
B故臨崩寄臣以大事:所以
C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D桓侯故使人問之:特意
從:A.擇其善者而從之:采納、聽從,引申為學習
B.七十而從心所欲:順從
(4)特殊句式
A.可以為師矣(省略句,在“以”和“為”之間省略了介詞賓語“之”)
B.不亦樂乎(不亦……乎:表反問的固定句式,譯為“不也……嗎”)
(5)成語
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亦樂乎、從心所欲
溫故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顧歷史,對現在有新的指導意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愛好相同的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擇善而從:指采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實行。
三十而立:人到了30歲就應該去面對一切困難。(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指有所成就。)
四十不惑:指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
不亦樂乎:A不是非常高興的(事情)嗎?B不一定非樂不可,常用來表示達到極點的意思。也表示事態發展已達到極限或過甚的程度,并帶有詼諧意味。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里相當于“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的意思。(“不亦”即“不是”,表示反問的副詞,解釋時不要加上“也”字)
從心所欲:隨自己心意,想怎樣就怎樣。也可以代指七十歲。
3.《論語》六則主要記錄孔子關于教育思想的談話。他在學習態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張?
明確:孔子關于學習方法的主張有:①學而時習之。②溫故而知新。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關于學習態度的主張有: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關于終身學習的效果的主張有:三十而立,四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 練習回顧
《論語》六則,仿佛在聆聽一個淵博的長者對我們的諄諄教誨。你能結合文中有關語句談談你讀后的體會嗎?
例:A:讀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懂得了學習知識要經常復習鞏固的道理。
B:讀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知道了做人必須有寬廣豁達的胸懷。
C:讀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懂得了求知要把學習和思考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學有成效的道理。
D.讀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懂得了生活中既要善于從正面學習,又要善于從反面借鑒。
E.讀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懂得了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F.讀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學的精神,同時又要有虛心請教、不懂就問的態度。
5.拓展延伸:請寫出兩句有關學習的名言、格言或諺語
示例: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