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嘉肴》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 積累“至道”、“相長”、“困”、“學(xiao)”、“雖”等重點文言詞匯,熟讀并背誦課文。
2、 訓練學生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 引導學生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并聯系實際,能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學習重難點:
重點:積累重點文言字詞,準確翻譯文句,理解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并聯系實際,能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
學習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由《論語》十二章中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的論述引出《禮記》中教學相長的論述。
二、 了解《禮記》
1、 檢查學生預習,一生介紹《禮記》。
2、 師將關于《禮記》的重點內容由多媒體展示:
2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該書的編者是西漢禮學家戴圣,所以《禮記》又叫《小戴禮記》。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
2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春秋》。
三、 一讀——讀通,讀順,整體感知
1、 師師范朗讀、領讀課文。
要求:注意文中生字詞的讀音、朗讀的停頓和節奏。
需注意的字音:
嘉(jiā)肴(yáo) 自強(qiǎng) 兌( yuè )命 學( xiào )學半
需注意的停頓、節奏:
2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 生朗讀課文,把握節奏和停頓,體會古漢語特有的韻律美。
3、 師生配樂朗讀,讀出最佳效果。
四、 二讀——讀懂,疏通文意
1、 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討論并疏通文意。
2、 小組組長將疏通文意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匯總,組內不能解決的提至班級共同解決。
3、 師用多媒體出示本課重點字詞及句子。
雖(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處)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強(自我勉勵)
自反(自我反省) 教學相長 (教和學互相促進)
2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2 《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表推測語氣,大概。)
4、 一學生代表翻譯全文。
五、 三讀——讀有所得,探究主旨
1、 這篇短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明確:教學相長。人學習之后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2、“教學相長”原則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體驗,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教學相長”原則闡述了教與學的辯證關系,教學本身是一個雙邊活動,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獲取知識;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
六、 熟讀成誦(比一比,看誰背得快。)
七、 拓展延伸(備用)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禮記·學記》)
〔譯文〕學習的人缺點有四類,教師必須知道才行:在學習中,有的失之于貪多,有的失之于過少,有的失之于把學習看得很容易,有的失之于遇到困難就停止不進。這四類缺點,是由于學習的人心理不同所致。了解他們的心理,才能補救他們的過失。教師的作用就是在于發揚他們的優點,補救他們的過失。
八、 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雖有嘉肴》教學反思
課堂是學生的舞臺。
教師是也只能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過多的展示勢必撼動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缺乏了表現的機會,缺乏了“綻放”的體驗后肯定是影響注意力的。這節課,我何不在“質疑”、“解疑”上再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和空間呢?何不取消那幾個“有梯度”、“見水平”的預設問題呢?
公開課的目的不應只關注教師素質的檢閱,還應成為學情研究的真實素材。
過多地關注教師素質,只會促使“作秀”、“表演”,而關注學情,課后共同研究學情,則能使教學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增強。比如這節課中,學生不能提出“‘由學講到教沒有過渡,缺乏邏輯性’的說法正確嗎?”這個問題,教師值得研究;學生看投影的目的就是為了抄筆記值得研究;平日里學生發言積極,大型活動就膽量小了,值得研究;成績最差的張文迪同學大膽發言,正確地回答出問題值得研究……
完不成既定任務又何妨。
絕大多數執教公開課的老師坦承:“這課還得‘回火’,不然孩子沒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講深講透文意,否則學生月考就要“愁斷腸”了。何不上成常態課?何不實實在在地完成前幾個環節?我警醒自己。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課,就盡情地讀,敞開了說,熱烈地討論,不見得不精彩。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深處漫溯”會發覺自己課堂中缺漏甚多,惟求循著“人的教育”的初衷不變,惟愿學生們能快樂地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