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譯文: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
四、賞析詩歌: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思鄉愁情的名作。詩歌筆法簡潔輕靈,意韻深雋,曾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
1.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詩歌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
舉目遠眺,蜿蜒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近看,但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
“沙似雪”、“月如霜”兩個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描繪出邊塞的荒涼、凄冷。這是觸發征人鄉思的典型環境。
沙漠并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凄涼。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淡。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發出思鄉情愫。
2.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如果說前兩句寫景,景中寓情,蓄而未發;那么后兩句則正面寫情。
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凄涼幽怨的蘆笛聲。這笛聲使詩人想到:是哪座烽火臺上的戍卒在借蘆笛聲傾訴那無盡的邊愁?那幽怨的笛聲又觸動了多少征人的思鄉愁懷?在這漫長的邊塞之夜,他們一個個披衣而起,憂郁的目光掠過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視著遠方……。
“不知何處”,寫出了詩人月夜聞笛時的迷惘心情,映襯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盡望”又道出征人望鄉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總結: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色,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寫得有色有聲有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烽火臺、沙漠、高城、月色,構成了征人思鄉的典型環境;如泣如訴的笛聲更觸發起征人無限的鄉思。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經蓄勢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蹊徑獨辟,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回旋,用擬想中的征人望鄉的鏡頭加以表現,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夏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
這首詩藝術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詩中的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于一爐,構成了幽邃的藝術境界。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詩歌最后攝制征人望鄉的特寫鏡頭,非常醒目地點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五、作業:背誦詩歌。
板書設計:
前三句所寫,是詩人登城后的所見所聞,寫足詩題。并為最后一句的出現作烘托和鋪墊。
第一、二句寫景,典型環境。
“沙似雪”、“月如霜”兩個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描繪出邊塞的荒涼、凄冷。
第三句描摹笛聲,“不知”兩字寫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
第四句點題,思鄉懷親。“盡”字又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愁。
補充練習:
1.閱讀由唐代李益所寫的兩首七絕,從內容和表現手法上進行比較,指點出分析有誤的一項:
[甲]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乙]從軍北征
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a、[甲][乙]兩詩的內容和表現手法相同,都是因景及情,即因聽樂而抒發物定環境中將士們的情思。
b、[甲]詩前兩句寫景,后兩句寫情,[乙]詩首句寫景,其余三句寫情。
c、[甲]詩開篇用一聯工整的對偶句寫地點、景物、氣候,著意刻畫,倍渲染,而不嫌其多;[乙]詩雖也同樣寫了些內容,卻用一句包羅,不覺其少。
d、[甲]詩通過“一夜”句,把將士們久戍思歸的哀怨心情和盤托出,[乙]詩則以行軍的艱苦和凄厲的笛聲為反襯,淋漓盡致地寫出了將士們去防守邊疆的豪邁氣概和樂觀情緒。